•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44卷  第6期

    目次
    目录
    2019, 44(6).
    摘要: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专辑
    序言
    2019, 44(6): 1-2.
    摘要:
    青藏高原申扎-双湖剖面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含义
    金胜, 盛跃, 梁宏达, 魏文博, 叶高峰, 卢占武
    2019, 44(6): 1773-1783. doi: 10.3799/dqkx.2019.015
    摘要:
    为了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特征,并为其俯冲极性提供电性约束,对青藏高原中部申扎-双湖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全面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分布的是规模不等的高阻体,底面埋深在10~25 km变化,高阻层之下发现由不连续的高导体构成的中下地壳高导层.通过对电性结构的分析,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极性可能是双向的,随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带处的上地壳高阻体发生拆沉,以上两次动力学事件可能共同作用于缝合带处的壳幔高导体,同时北拉萨地体的壳...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地壳低速层分布与动力学意义
    严江勇, 郑洪伟, 贺日政, 李娱兰, 李瑶, 牛潇
    2019, 44(6): 1784-1796. doi: 10.3799/dqkx.2018.355
    摘要(4546) HTML全文 (1485) PDF 2554KB(35) [施引文献] (11)
    摘要:
    为了调查羌塘盆地中部壳内低速层分布特征,对布设在羌塘盆地的TITAN-Ⅰ宽频带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分析,并引入时频域相位滤波技术改善接收函数信噪比,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100 km深度范围内的一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时频域相位滤波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信噪比;羌塘盆地Moho深度为58±6 km,具有较高的泊松比值;中下地壳壳内低速层广泛分布,横向不连续,埋深在20~30 km,层厚6~12 km,剪切波速度为3.4±0.1 km/s;部分地区在埋深为10 km的中上地壳存在一层...
    冈底斯带重磁异常二维经验模态分解及地壳结构
    胡斌, 张贵宾, 贾正元, 张刚, 陈涛, 张昌榕
    2019, 44(6): 1797-1808. doi: 10.3799/dqkx.2018.399
    摘要:
    地壳结构是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了结合功率谱分析的二维经验模态分解(Bi-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BEMD)位场分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冈底斯带重磁异常分离中.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分离叠加异常,并可获得场源平均深度的可靠估计值;实际资料处理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化磁极异常均可分为由浅到深的3个等效层场源产生的异常组合.其中深部重、磁场以南北分区、东西分块为特征.证明了青藏高原是南北地体的拼接,并且在形成之后持续...
    拉萨地体东南部整体地壳成分及其成因分析
    郭京梁, 张宏飞, 徐旺春, 郭亮, 吴耀, 崔丹丹
    2019, 44(6): 1809-1821. doi: 10.3799/dqkx.2019.050
    摘要:
    造山带地壳结构和成分的基本特征对于认识大陆地壳成分演化和区域成矿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地球物理、高温高压岩石物性和岩浆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该地区地壳整体成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该地区平均地壳波速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和造山带地壳的平均值,表明地壳整体具有中酸性成分,下地壳特征也可由中性岩石(残余体性质的中性含石榴石麻粒岩)解释.拉萨地体东南部整体地壳成分特征应与多阶段长英质化有关,包括碰撞前大陆弧演化阶段(以堆晶或残余体下地壳拆沉为主)和碰撞后高原垮塌阶段(以加厚下地壳拆沉为...
    西藏山南地区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对地壳结构变化的记录
    张丽莹, 黄丰, 许继峰, 曾云川, 龚小晗, 张钊
    2019, 44(6): 1822-1833. doi: 10.3799/dqkx.2018.385
    摘要:
    西藏拉萨地块南部发育大规模东西带状展布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壳俯冲晚期及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拉萨地块南部山南地区采集的6件花岗质岩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90 Ma、65 Ma及23 Ma三阶段的锆石年龄,显示区域内发育了三期岩浆活动事件.三个时代的岩石样品均为亚碱性系列,具类似埃达克质岩特征,富集高场强元素并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分布图呈右...
    西藏冈底斯带始新世曲水岩基的岩浆混合作用:来自斜长石阴极发光特征和成分变化的证据
    阮冰, 骆必继, 张宏飞, 郭亮, 徐旺春, 赵新福, 张文, 郭京梁
    2019, 44(6): 1834-1848. doi: 10.3799/dqkx.2018.397
    摘要:
    斜长石作为主要造岩矿物,是研究岩石成因、示踪岩浆演化和岩浆混合过程的有效工具.对冈底斯带曲水岩基始新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闪长岩脉和暗色包体中的斜长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结构特征、电子探针主量元素和LA-ICP-MS微量元素成分的分析,揭示了斜长石复杂环带的成因和相关的岩浆过程.该区斜长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呈现出多种颜色且与其An值相对应,随着An值降低依次为绿色、蓝色和暗灰色或暗红色等,并发育补丁状环带、筛状环带、韵律环带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斜长石的An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范围(20~55)...
    西藏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中电气石化学组成、硼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代作文, 李光明, 丁俊, 张林奎, 曹华文, 张志, 梁维
    2019, 44(6): 1849-1859. doi: 10.3799/dqkx.2019.043
    摘要(4222) HTML全文 (1534) PDF 8547KB(71) [施引文献] (16)
    摘要:
    为了对西藏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源区进一步约束,利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对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中电气石的形态、成分及硼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中的电气石为碱族黑/铁电气石,直接结晶自富硼熔体,与熔体之间未发生明显的硼同位素分馏.电气石δ11B值主要在-6.91‰~-9.17‰之间,与大陆地壳平均δ11B值(-10‰±3‰)相近,表明错那洞电气石花岗岩主要源自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然而,与起源于变质沉积岩的花岗岩相比,样品的δ11B值明显偏高,而与前人...
    藏南拿日雍措片麻岩穹窿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的富集
    高利娥, 曾令森, 胡古月, 高家昊, 赵令浩, 王亚莹
    2019, 44(6): 1860-1875. doi: 10.3799/dqkx.2018.390
    摘要:
    拿日雍措穹窿(错那洞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穹窿的东部,穹隆内花岗岩种类较多,有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片理化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和含绿柱石伟晶岩.这些花岗岩为经历了斜长石、锆石、独居石、磷灰石、富Ti矿物等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的高度演化花岗岩,相对于维氏世界花岗岩平均值,富集Bi、Cs、Li、Sn、Be、Pb、B、W、Ta等稀有金属成矿元素,略贫Nb元素.同时,围岩也相对富集稀有金属元素.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引起拿日雍措穹隆淡色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成矿元素的因素是分离结晶作用和热液交代作...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西段矿床类型、成矿作用和找矿方向
    黄瀚霄, 张林奎, 刘洪, 李光明, 黄勇, 兰双双, 吕梦鸿
    2019, 44(6): 1876-1887. doi: 10.3799/dqkx.2018.364
    摘要(4991) HTML全文 (1385) PDF 1454KB(111) [施引文献] (33)
    摘要:
    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 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 初步论述了冈底斯成矿带西段的金属矿床类型、时空分布特征和成矿作用, 探讨了下一步找矿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冈底斯成矿带西段金属矿床(点)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 矿床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西成带, 相对集中的特征, 成矿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依据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有5期关键成矿作用, 分别为晚三叠世-晚白垩世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与中特提斯洋南向俯冲...
    拉萨地块措勤-隆格尔地区铁矿床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指示
    于玉帅, 周云, 鲍波, 高原, 杨竹森
    2019, 44(6): 1888-1904. doi: 10.3799/dqkx.2019.037
    摘要:
    为深入了解中北部拉萨地块构造背景, 利用LA-ICP-MS技术对洛布勒铁矿床成矿花岗闪长岩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 分析了隆格尔、洛布勒铁矿床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获得洛布勒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11.3±1.6 Ma(MSWD=0.61, n=9).隆格尔和洛布勒铁矿床侵入岩高硅(66.63%~69.02%和64.33%~64.82%)、富碱(全碱为5.91%~6.40%和5.81%~6.05%)、低A/CNK(0.91~0.97和0.94~0.9...
    西藏冈底斯西段帮布勒Pb-Zn-Cu矿床晚白垩世岩浆岩成因及意义
    田坎, 郑有业, 高顺宝, 姜军胜, 徐净, 张永超
    2019, 44(6): 1905-1922. doi: 10.3799/dqkx.2018.349
    摘要:
    帮布勒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多金属成矿带西段, 为该成矿带已知新发现的最西端大型矽卡岩型Pb-Zn-Cu矿床.矿区内岩浆活动相对单一, 主要发育灰色-浅灰色石英斑岩, 呈岩株、岩脉状产出, 在空间和时间上均与矿化密切相关.为研究石英斑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在详实的野外基础地质工作与室内显微观察基础上, 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全岩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斑岩的LA-ICP-MS U-Pb年龄为77.2±0.8 Ma和77.3±0.7 Ma, 形成于晚白垩...
    西藏冈底斯斑岩型铜钼矿床的Cu、Mo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胡文峰, 张烨恺, 刘金华, 郭亮, 周炼
    2019, 44(6): 1923-1934. doi: 10.3799/dqkx.2019.077
    摘要:
    选取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驱龙、达布斑岩型铜钼矿及鸡公村石英脉型钼矿为研究对象, 分别挑选含矿斑岩和石英脉中的黄铜矿、辉钼矿进行Cu、M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西藏冈底斯斑岩型黄铜矿的δ65/63Cu介于0.01‰~0.98‰, 辉钼矿的δ97/95Mo介于-0.34‰~-0.15‰, 热液脉型矿床中辉钼矿的δ97/95Mo介于-0.35‰~-0.23‰.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后的冈底斯斑岩型铜钼矿床的Cu同位素与俯冲带产出的斑岩型矿床中的Cu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均表现为单峰分布的特征.驱...
    冈底斯西段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刘洪, 张林奎, 黄瀚霄, 李光明, 吕梦鸿, 闫国强, 黄勇, 兰双双, 解惠
    2019, 44(6): 1935-1956. doi: 10.3799/dqkx.2018.370
    摘要:
    目前冈底斯成矿带报道的斑岩型矿床主要集中在东段,而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铜矿,具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其热液脉体从早到晚化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对各阶段热液脉体的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和H-O-C同位素等分析.发现A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90~460℃,盐度介于4.5%~21.6% NaCleqv和43.6%~59.6% Na...
    西藏列廷冈-勒青拉铅锌铁铜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来自流体包裹体及碳氢氧同位素的证据
    马旺, 刘英超, 杨竹森, 李振清, 赵晓燕, 岳龙龙
    2019, 44(6): 1957-1973. doi: 10.3799/dqkx.2019.041
    摘要:
    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北缘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该成矿带内一个独特的同时发育Pb、Zn、Fe、Cu、Mo五种元素矿化的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研究有助于解决这种具有不同来源属性的多金属共生矿床的成矿机制等科学问题.基于此,选取与Fe-Cu-Mo矿化和Pb-Zn-Cu矿化密切相关的矽卡岩矿物和脉石矿物,系统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和碳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成矿流体来源相同并经历了相似的演化过程.矽卡岩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高盐度特征.成矿期石英硫化物阶段...
    西藏甲岗雪山钨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徐培言, 郑远川, 杨竹森, 沈阳, 王梓轩, 马睿, 吴昌炟
    2019, 44(6): 1974-1986. doi: 10.3799/dqkx.2019.066
    摘要:
    甲岗雪山钨钼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境内,是西藏首例云英岩型钨矿床,关于该矿床的研究对探讨区域成矿机制和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成矿作用与矿区内的二长花岗岩紧密相关,矿体主要产于岩体内部和紧邻岩体的围岩中.矿体的类型包括云英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多呈细脉状或者浸染状产在云英岩或云英岩化二长花岗岩体内部,少量呈大脉状产于围岩地层中.为了研究该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的来源,挑选云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黑钨矿、石英进行H、O同位素测试,挑选金属硫化物进行S、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黑钨矿δ18O...
    新疆火烧云超大型非硫化物铅锌矿床:发生表生氧化的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
    吴志旖, 宋玉财, 侯增谦, 刘英超, 庄亮亮
    2019, 44(6): 1987-1997. doi: 10.3799/dqkx.2018.358
    摘要:
    火烧云矿床是我国新发现具有超大型规模的非硫化物铅锌矿床,成因倍受关注.矿床主要由菱锌矿和白铅矿组成,形成块状及少量纹层状和角砾状矿石,构成了层状矿体.赋矿围岩为中侏罗统含沉积石膏的台地相碳酸盐岩,为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的典型赋矿围岩,而非喷流沉积型矿床的赋矿围岩.矿石中普遍出现被白铅矿交代的方铅矿残留,表明原生矿化为硫化物.方铅矿δ34SV-CDT值为-34‰~-18‰,显示还原硫的来源与细菌还原作用作用有关,这在MVT矿床中较为常见,而在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中少见.同时,矿床也不具有与岩浆有...
    藏南马扎拉金-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
    谢玉玲, 杨科君, 李应栩, 李光明, 曲云伟, 董磊
    2019, 44(6): 1998-2016. doi: 10.3799/dqkx.2019.122
    摘要:
    马扎拉金-锑矿床是藏南巨型金-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床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认识.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围岩的岩相学、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和沉淀机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主成矿期流体为中温(约255℃)、低盐度(2.8%~3.5% NaCleqv)、富CO2流体,成矿压力约150 MPa,流体演化过程中的CO2与水的不混溶是造成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地层,特别是区域广泛分布的海相火山岩地层.
    西藏曲水县色甫金铜矿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李应栩, 宋旭波, 李光明, 向安平, 兰熙阳, 张林奎, 次仁桑布, 曹华文
    2019, 44(6): 2017-2038. doi: 10.3799/dqkx.2018.380
    摘要:
    色甫金铜矿是新近在冈底斯南缘新生代斑岩成矿带内揭示的一个叠加于热液脉型铜矿上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色甫金铜矿和邻近的鸡公西矿区范围内先后经历了早始新世磁铁矿化、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与韧性剪切活动有关、早中新世钼矿化和铜矿化以及稍晚的金矿化等多期热液活动.对各期流体活动形成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与磁铁矿化有关的流体为岩浆热液混合建造水的高温、高盐度富水流体;与钼矿化有关的流体为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的高温、高盐度富水流体;与...
    念扎金矿床热历史:锆石U-Pb、(U-Th)/He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的制约
    张雄, 赵晓燕, 杨竹森
    2019, 44(6): 2039-2051. doi: 10.3799/dqkx.2018.379
    摘要:
    念扎金矿床是近年来最新发现的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仁布构造混杂岩带与蚀变闪长岩接触带的大型造山型金矿床.为约束念扎矿床的冷却及剥露历史,利用锆石的U-Pb、(U-Th)/He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对新鲜及矿化闪长岩年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鲜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6.32±0.53)Ma,(U-Th)/He年龄介于(7.14±0.24)Ma到(9.80±0.27)Ma,矿化闪长岩锆石(U-Th)/He年龄介于(8.38±0.24)Ma到(11.19±0.31)Ma之间,两件矿化闪长岩磷灰石...
    邦布造山型金矿床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矿意义数
    赵晓燕, 杨竹森, 张雄, 裴英茹
    2019, 44(6): 2052-2062. doi: 10.3799/dqkx.2018.361
    摘要:
    邦布金矿床是目前在雅江缝合带研究程度最高且唯一正在开采的大型造山型金矿床.为理解邦布金矿床中金的来源及迁移沉淀机制,运用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邦布矿床中不同世代含金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亲铁元素Co、Ni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黄铁矿的晶格中替代Fe,As和Se呈类质同象形式替换S,Au是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于不同产状的黄铁矿之中.邦布金矿床中的含金石英脉中三个不同世代的黄铁矿的Co/Ni比值均小于1,保存了围岩中黄铁矿的信息,显示出一种沉积或沉积改造成因.Au与A...
    云南姚安Au-Pb-Ag矿床含矿富碱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罗晨皓, 周晔, 沈阳
    2019, 44(6): 2063-2083. doi: 10.3799/dqkx.2019.125
    摘要:
    通过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和锆石Hf同位素测试, 对滇西姚安Au-Pb-Ag矿床含矿正长斑岩和粗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系统探讨了其岩浆起源和演化过程.正长斑岩和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3.8±0.42 Ma和33.9±0.60 Ma, 它们与同时代滇西镁铁质火山岩和煌斑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和Sr-Nd-Pb同位素组成, 而与区内同时代加厚地壳来源的富碱埃达克质岩石存在Sr-Nd-Pb-Hf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差异.全岩SiO2与主微量元素关...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开展矿集区深部结构的探测:现状与实例
    刘子龙, 卢占武, 贾君莲, 李文辉, 任彦宗
    2019, 44(6): 2084-2105. doi: 10.3799/dqkx.2019.020
    摘要: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 并在全球典型矿集区结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 本文系统总结了深地震反射技术发展现状, 梳理了该技术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瑞典等全球多个国家的典型矿集区的应用实例, 归纳总结了地壳深部结构对矿集区控矿因素的影响, 阐述了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与深部成矿过程的关系.从全球实例看,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深部线索, 反射透明区可能是地幔流体...
    纳如松多矿集区电性结构特征及对成矿作用的约束
    盛跃, 金胜, 梁宏达, 魏文博, 叶高峰, 卢占武
    2019, 44(6): 2106-2116. doi: 10.3799/dqkx.2019.030
    摘要:
    为了研究西藏纳如松多矿集区的电性结构特征和对成矿作用的约束,对覆盖矿集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在深度为40~50 km,20~30 km和10 km处见高导体,推测这些高导体可能为部分熔融和水流体共同所致.由于纳如松多矿集区内矿床为岩浆-热液型,深部岩浆的上涌在成矿作用中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壳内高导体可能为与成矿有关岩浆房的电性痕迹,将这些高导体连起来可能代表着深部热液向上运移的古通道.电性结构主要体现了壳内高导体与区域成矿动力作...
    藏南扎西康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来自地球物理的证据
    焦彦杰, 黄旭日, 李光明, 梁生贤, 郭镜
    2019, 44(6): 2117-2128. doi: 10.3799/dqkx.2018.352
    摘要:
    扎西康矿集区是近年藏南发现的最具找矿潜力的多金属矿富集区.但是由于工作条件所限,矿集区开展的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不高,深部结构和地质信息不明,严重制约了矿集区成矿作用与成矿潜力等重要地质问题研究.为了查明西藏扎西康矿集区深部地质结构,探讨成矿作用的深部机制,在扎西康地区开展了重力、磁法和大地电磁等测量,利用二维小波分解重磁异常和反演的密度、电性结构模型,结合岩石物理性质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错那洞片麻岩穹窿在地球物理场上具有3层结构,且下部单元(核部)以淡色花岗岩为主,向北侧延伸到扎西康矿区深部,...
    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扎西康铅锌锑金多金属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郭镜, 李文昌, 李光明, 焦彦杰, 梁生贤
    2019, 44(6): 2129-2142. doi: 10.3799/dqkx.2018.362
    摘要(3504) HTML全文 (1473) PDF 7214KB(62) [施引文献] (12)
    摘要:
    青藏高原后碰撞阶段发生了大规模地壳尺度的伸展作用, 并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发育了淡色花岗岩、南北及东西向断裂等构造-热事件, 形成了一系列的铅锌锑金多金属矿床.扎西康铅锌锑金多金属矿是带内已发现唯一的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应用多尺度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扎西康矿区的找矿预测, 为特提斯喜马拉雅铅锌锑金成矿带内的矿床勘查提供借鉴.首先, 通过穿越错那洞穹窿、藏南拆离系(STDS)及扎西康典型矿床的南北向MT剖面(长72 km, 基准点距1 km), 初步建立了扎西康矿床深部构造-热事件的空间关系, 结...
    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西藏尼木地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中的应用
    田丰, 冷成彪, 张兴春, 田振东, 张伟, 郭剑衡
    2019, 44(6): 2143-2154. doi: 10.3799/dqkx.2018.373
    摘要:
    为进一步探明岗讲斑岩铜-钼矿床蚀变和矿化结构, 有效指导下一步勘查工作, 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对矿床内典型剖面上的4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分析.共检测到绢云母类、高岭石类、绿泥石类、硫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等蚀变矿物, 其中尤以绢云母类矿物最为发育.对绢云母进行短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显示:在靠近矿体的位置, 有较大的伊利石结晶度(≥ 1.5)和较小的绢云母Al-OH吸收位置(≤ 2 205 nm); 而在远离矿体的位置伊利石结晶度和绢云母Al-OH吸收位置分别为0.8~1.2和2 207~2 209 n...
    造山型金矿研究进展:兼论中国造山型金成矿作用
    王庆飞, 邓军, 赵鹤森, 杨林, 马麒镒, 李华健
    2019, 44(6): 2155-2186. doi: 10.3799/dqkx.2019.105
    摘要(4373) HTML全文 (2033) PDF 5028KB(361) [施引文献] (105)
    摘要:
    造山型金矿指与大洋板块俯冲和陆块拼贴有关、产在汇聚板块边界变质地体内部或者边缘受韧-脆性断裂构造控制的, 成矿流体以低盐度H2O-CO2-CH4为主要特征的, 成矿深度(2~20 km)和温度(200~650℃)及其相应的蚀变矿化组合有较大变化的系列金矿床.造山型金矿形成与超大陆聚合时限具有一致性.由于围岩类型和控矿构造多样性、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多解性、金属源区和演化的不确定性以及成矿就位和物质起源的空间差距, 造山型金矿成因模式有以下两个主要观点.第一种为大陆地壳变质流体成因模式, 认为造山型金...
    伊朗大理矿区中新世成矿及无矿斑岩地球化学对比及其对成矿的启示
    赵苗, 杨竹森, 张洪瑞
    2019, 44(6): 2187-2196. doi: 10.3799/dqkx.2019.115
    摘要:
    伊朗乌尔米耶-达克塔尔弧岩浆带(Urumieh-Dokhtar magmatic arc, UDMA)是特提斯域最重要的斑岩铜矿省, 发育大量中新世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同时, 该带也发育大量同时代无矿岩体, 但控制岩体成矿潜力的关键因素尚不清楚.为此, 选择该带中段、成矿及无矿岩体同时发育的大理矿区, 针对成矿及无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的锆石岩相学、年代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对比.结果显示, 无矿闪长岩(锆石U-Pb年龄:17.4±0.3 Ma)比成矿石英闪长斑岩(锆石U-Pb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