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44卷  第3期

    目次
    目录
    2019, 44(3).
    摘要:
    油气成藏年代学
    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技术与应用
    邱华宁, 白秀娟
    2019, 44(3): 685-697. doi: 10.3799/dqkx.2019.007
    摘要(4079) HTML全文 (1884) PDF 2149KB(118) [施引文献] (24)
    摘要: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各种定年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测定对象(矿物或全岩)和适用范围,致使许多金属矿床难以进行年龄测定.为解决此难题,建立了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方法,经过30年的探索发展和不断改进完善,已广泛应用于热液矿床、变质岩和石英脉的形成年龄测定,甚至成功应用于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成藏年龄研究.在详细介绍流体包裹体提取技术和气体纯化技术的基础上,着重总结我们团队运用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技术在热液矿床和天然气藏形成年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气体混合线的概念及其年龄意义.
    盆地流体年代学研究新技术:方解石激光原位U-Pb定年法
    刘恩涛, ZhaoJian-xin, 潘松圻, 严德天, 陆江, 郝少斌, 龚银, 邹康
    2019, 44(3): 698-712. doi: 10.3799/dqkx.2019.958
    摘要(6106) HTML全文 (2198) PDF 1174KB(172) [施引文献] (44)
    摘要:
    流体活动是沉积盆地内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与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关系密切,精确确定流体活动历史一直是具有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前期对流体活动历史的研究主要依附于流体包裹体分析,该方法很难完整恢复盆地经历的所有流体事件,更无法确定流体事件活动年代.方解石是盆地流体的直接产物,对其开展年代学研究可以准确揭示盆地流体活动历史,然而目前较为成熟的同位素稀释法方解石U-Pb等时线定年成功率较低、耗时较长.近些年研发成功的方解石激光原位U-Pb定年技术可以精确确定U含量低至10×10-9的方解石的年...
    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油气成藏的Re-Os年代学约束
    沈传波, 葛翔, 白秀娟
    2019, 44(3): 713-726. doi: 10.3799/dqkx.2018.383
    摘要(5275) HTML全文 (1799) PDF 2449KB(69) [施引文献] (23)
    摘要:
    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储层具有万亿立方米以上的油气地质储量,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多期次构造作用限制了对其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的精细刻画.近年来,流体包裹体40Ar/39Ar和烃类Re-Os同位素定年等新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四川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演化的定量解析这一问题,在总结前人对震旦-寒武系油气成藏演化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对川中威远气田、川西龙门山矿山梁古油藏和川北米仓山古油藏中沥青Re-Os同位素的定年结果,认为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油气存在~...
    高通量试验堆(HFETR)辐照40Ar-39Ar定年样品条件初探
    李军杰, 刘汉彬, 张佳, 金贵善, 张建锋, 韩娟, 石晓
    2019, 44(3): 727-737. doi: 10.3799/dqkx.2019.006
    摘要:
    国内目前用于40Ar-39Ar定年样品辐照的反应堆较少且开堆频率低,样品辐照周期长,且不同类型样品辐照条件缺乏系统研究.首次对高通量试验堆(HFETR)用于40Ar-39Ar定年样品的辐照工作进行了研究.通过辐照一定质量的黑云母标准物质ZBH-25,确定了辐照孔道39ArK产率,为不同年龄和不同含钾量样品的辐照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辐照孔道轴向中子通量梯度仅为3.3%/cm,且均呈二次曲线特征分布(R2>0.99),中子通量在径向上存在差异,最大差异达到7.1%/cm;通过辐照纯的钾盐和钙盐...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段金宝, 梅庆华, 李毕松, 梁子锐
    2019, 44(3): 738-755. doi: 10.3799/dqkx.2018.335
    摘要(5409) HTML全文 (1827) PDF 18981KB(127) [施引文献] (83)
    摘要:
    前人对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利用最新的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系统论述了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在陡山沱组沉积前呈现隆坳相间地貌格局,汉南古陆构造高点从陡山沱期到早寒武世持续向北东方向迁移;开江-宣汉古隆起灯一、灯二段沉积期为主要发育时期,古隆起核部出露水面,灯三、灯四段沉积期古隆起规模减小,转为水下隆起,到早寒武世与川中古隆起合并.通过连井剖面、典型井元素测井、野外露头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德阳-安岳古裂陷槽内发育灯三、灯四段深水沉积.在...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关键构造期构造特征及陆相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响应
    刘昭茜, 罗开平, 唐永, 杨帆, 梅廉夫, 沈传波
    2019, 44(3): 756-772. doi: 10.3799/dqkx.2019.032
    摘要(3512) HTML全文 (1580) PDF 4565KB(40) [施引文献] (37)
    摘要:
    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陆相致密碎屑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多期、多属性构造作用使其具有复杂而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位于多旋回、多属性构造作用交接部位,是揭示叠合盆地内多期复杂构造作用与陆相致密碎屑岩油气成藏作用关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的典型地区.基于地震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和成藏特征对比,厘定元坝-通南巴地区陆相层系存在燕山晚期(晚白垩世100~70 Ma)和喜山早期(始新世-渐新世40~25 Ma)两个关键构造期.陆相致密砂岩天然气富集主要受这两次关键构造作用的控制,燕山晚期形成...
    钓鱼岛隆褶带物质构成及东海西湖凹陷原型盆地东边界再认识
    蒋一鸣, 何新建, 唐贤君, 张绍亮
    2019, 44(3): 773-783. doi: 10.3799/dqkx.2018.293
    摘要(3830) HTML全文 (1736) PDF 9357KB(30) [施引文献] (10)
    摘要:
    古近系原型盆地的恢复是关乎西湖凹陷主要勘探层系花港组和平湖组沉积体系和成藏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对西湖凹陷东缘钓鱼岛隆褶带构造演化的合理认识是解决古近纪原型盆地难题的钥匙.受限于研究区薄弱的资料基础,创新性地通过重、磁、震资料综合分析以获取地质认识上的突破.研究表明钓鱼岛隆褶带早期为"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后期经历了强烈的岩浆增生改造.在结构上,隆褶带内T20界面之下主要由古老变质基底、岩浆岩体和残余洼陷充填层构成.隆褶带内的残余洼陷及地层具有北东向、雁列式分布的特征,这些地层主要为渐新世岩...
    川东多套滑脱层褶皱构造带形成物理模拟
    吴航, 邱楠生, 常健, 张纪新, 王晔
    2019, 44(3): 784-797. doi: 10.3799/dqkx.2018.109
    摘要(5076) HTML全文 (1650) PDF 3348KB(71) [施引文献] (51)
    摘要:
    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以北东走向的齐岳山断裂为界,南东侧为隔槽式褶皱,北西侧为隔挡式褶皱.中生代川东地区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陆内递进变形,受多套滑脱层(基底拆离面、下寒武统页岩、志留系泥页岩和三叠系膏盐)的共同控制.但是,关于川东褶皱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整体和分段形成时间仍存在较大争议.应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再现了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先存断裂及其倾角对川东褶皱构造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川东褶皱带是齐岳山断裂、华蓥山断裂、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拆离面组成的阶梯...
    上扬子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重建及油气勘探启示
    胡华蕊, 邢凤存, 侯明才, 段金宝, 张殿伟
    2019, 44(3): 798-809. doi: 10.3799/dqkx.2018.338
    摘要(6119) HTML全文 (1648) PDF 5891KB(63) [施引文献] (26)
    摘要:
    四川盆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格局研究程度偏低、认识出入较大,沉积期古隆起分布有待进一步研究.运用最新的井震及野外资料,在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建立了上扬子地区奥陶纪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并重建了重点层位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揭示,二级层序结构控制了沉积充填结构,每个二级层序的下部地层厚度起伏明显,指示了古地貌明显起伏特征,古隆起区具有明显的三级层序超覆沉积缺失结构;二级层序晚期古隆起范围缩小,填平补齐作用使得三级层序地层厚度总体稳定.岩相古地理分析揭示,奥陶纪总体具有北部、西部和南部三面稳定古隆起环绕...
    南沙西南部下地壳高速层成因
    李凯, 沈传波, 谢晓军, 赵志刚, 彭希, 周延冰
    2019, 44(3): 810-821. doi: 10.3799/dqkx.2018.328
    摘要:
    高速层成因的争议限制了对南海深部结构、构造演化以及南海完整演化历史的认识.运用Oasis Montaj软件对穿越南沙西南部的最新地震测线进行重震联合反演,分析莫霍面起伏、地壳厚度及高速层的分布,计算全壳伸展因子和现今高速层的温度、识别火山时代,并探讨高速层的成因.南薇西盆地和礼乐盆地区伸展因子为1.5~4.0,未达到蛇纹石发育条件;南沙海槽区伸展因子大,最大为11.2,海水可通过深大断裂下渗与橄榄岩反应生成蛇纹石,高速层处温度低于蛇纹石稳定温度;通过地震剖面确定火山在南海停止扩张之后形成.研究结...
    塔里木盆地盐下地区奥陶系火山碎屑物质特征
    侯明才, 江文剑, 邓敏, 蔡鹏程
    2019, 44(3): 822-832. doi: 10.3799/dqkx.2019.001
    摘要:
    奥陶纪是古亚洲洋演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塔里木盆地周缘板块构造环境转换的重要时期.然而,南天山洋向北俯冲-消减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保存在塔里木盆地盐下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和良里塔格组的火山碎屑物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合岩相古地理演化格局,约束了南天山洋向北俯冲削减的时间.研究表明,鹰山组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基性沉凝灰岩薄夹层,良里塔格组火山碎屑物质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屑.鹰山组和良里塔格组火山碎屑物质的Th/Yb-Ta/Yb图解指示它们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U/Th-Th图解显示大部分样品...
    常规油气富集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
    郑民, 李建忠, 吴晓智, 王社教, 郭秋麟, 陈晓明, 于京都
    2019, 44(3): 833-847. doi: 10.3799/dqkx.2019.957
    摘要(4838) HTML全文 (1442) PDF 961KB(90) [施引文献] (130)
    摘要:
    油气资源是油气工业的基础,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亟需评价落实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油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方向,夯实油气资源家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近十几年来油气勘探成果、地质认识成果与资料积累成果为基础,攻关形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系统开展了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1 080.31×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272.50×108 t;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78×1012 m3,技术可采...
    南黄海盆地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徐建永, 朱祥峰, 宋宇, 胡守志
    2019, 44(3): 848-858. doi: 10.3799/dqkx.2018.377
    摘要(4437) HTML全文 (1838) PDF 1221KB(46) [施引文献] (12)
    摘要:
    南黄海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及原油来源,目前研究比较薄弱.通过对南部坳陷烃源岩和原油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古近系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南部坳陷古近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阜四段和阜二段,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有机质为低成熟-成熟阶段.阜四段烃源岩形成于贫氧、较高盐度环境,阜二段烃源岩形成于厌氧、相对低盐度环境.原油的饱和烃含量较高,UCM鼓峰较小,已进入成熟阶段,对比结果显示戴南组原油可能来源于阜四段烃源岩,而阜三段原油可能与阜二段烃源岩有关.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吴小奇, 陈迎宾, 刘全有, 王萍, 曾华盛, 王彦青, 胡烨, 黎华继
    2019, 44(3): 859-871. doi: 10.3799/dqkx.2018.236
    摘要(3966) HTML全文 (1756) PDF 1493KB(29) [施引文献] (13)
    摘要: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是川西坳陷新场气田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对新场须五段泥质烃源岩进行了分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新场须五段泥岩可溶抽提物姥植比介于0.26~1.70之间,C27-C29规则甾烷中C27和C29甾烷相对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1.2%和44.6%,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介于0.11~0.34,MPI1F1和4-/1-MDBT均与成熟度呈正相关.新场须五段泥岩有机质生源中,陆源高等植物略占优势,但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也具有一定的贡献;泥岩主要沉积于湖泊环境,部分沉积于缺氧的盐水环境.成...
    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特征
    陈春峰
    2019, 44(3): 872-879. doi: 10.3799/dqkx.2018.344
    摘要(5016) HTML全文 (1756) PDF 974KB(19) [施引文献] (2)
    摘要:
    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对于估算该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极为重要.利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的实验设备,对南黄海盆地栖霞组和青龙组2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及生烃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栖霞组灰岩热解气体最高产率为102 mL/g TOC,青龙组灰岩为78 mL/g TOC;栖霞组灰岩生烃活化能主峰为52 kcal/mol,青龙组灰岩生烃活化能主峰为60 kcal/mol.栖霞组灰岩活化能主峰偏低可能是受样品中残留烃类影响,热成熟度参数Ro与气体产率的关系不受地质升温速率的影响,可以...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海陆过渡相源-汇系统差异性及其耦合模式
    蔡华, 秦兰芝, 刘英辉
    2019, 44(3): 880-897. doi: 10.3799/dqkx.2019.025
    摘要:
    为了推进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领域的勘探进程,厘清岩性体发育模式和分布规律,基于最新钻井、薄片、重矿物及覆盖全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源-汇系统单元,探讨构建了不同物源供给、地形格局和潮汐改造背景下源-汇系统耦合模式及其差异性.通过重矿物组分与岩屑分析,明确物源区物源组分、方向及供给强度;利用测井与岩心、地震相和多属性聚类分析明确潮汐改造作用在沉积物分布和演化上的响应.结合古地貌形态和断裂活动性,定量-半定量分析源-汇系统各单元要素间相关性,明确物源供给、地形格局...
    断陷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发育模式:以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
    田杨, 叶加仁, 雷闯, 吴克强, 刘一茗
    2019, 44(3): 898-908. doi: 10.3799/dqkx.2018.940
    摘要(4118) HTML全文 (1749) PDF 1724KB(39) [施引文献] (29)
    摘要:
    始新统平湖组是东海盆地西湖富生烃凹陷的主力烃源岩系,也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典型代表.利用钻井、地震及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在烃源岩特征及其发育的构造-沉积与古气候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平湖组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形成模式.平湖组暗色泥岩分布广、厚度大,夹多套薄煤层及碳质泥岩,总体烃源岩质量较高.平湖组烃源岩发育于半封闭的海湾环境和温暖-潮湿南亚热带型气候条件,以陆生有机质输入为主.平湖组烃源岩的发育主要受沉积-沉降速率、母质来源及有机质保存条件等因素控...
    自生粘土矿物对文昌A凹陷深部储层的制约
    袁晓蔷, 姚光庆, 杨香华, 尤丽, 陆江
    2019, 44(3): 909-918. doi: 10.3799/dqkx.2018.368
    摘要(5210) HTML全文 (1697) PDF 5211KB(22) [施引文献] (11)
    摘要:
    目前关于自生粘土矿物对深层孔隙结构及油气运聚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利用铸体薄片、全岩XRD、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手段,分析自生粘土矿物对孔隙连通性、孔喉直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埋藏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低渗透砂岩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油气差异富集条件.珠海组深部储层压实作用较强,自生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碎屑颗粒以线接触-凹凸接触为主,识别出"孔隙+粗喉道"和"喉道主控"2种孔隙结构类型,前者孔隙体积和粗喉道占比较高,后者主要以细喉道为主;自生粘土矿物分割占据大量孔喉空间,自生伊利石主要为孔喉充...
    南海中南部区域储层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模式
    王龙, 赵志刚, 谢晓军, 刘世翔, 郭佳, 宋双, 王一博, 唐武, 孙瑞
    2019, 44(3): 919-928. doi: 10.3799/dqkx.2018.116
    摘要:
    目前鲜有以南海中南部区域作为整体开展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烃源岩研究,重点分析了油气分布特征,解剖了大中型油气田,开展了南海中南部区域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研究.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万安盆地西侧、曾母盆地南侧和文莱-沙巴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自南海中南部西南缘-南缘-东南缘主力碎屑岩储层分布层位逐渐变新;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万安盆地东部、曾母盆地中北部、礼乐盆地和巴拉望盆地.南海中南部区域迄今发现的54个特大型-大型油气田中,有碎屑岩油气...
    非常规油气富集
    自由烃差值法评价页岩含油性的思想、方法及应用
    李水福, 胡守志, 张冬梅, 李祥权, 解习农
    2019, 44(3): 929-938. doi: 10.3799/dqkx.2018.354
    摘要(3979) HTML全文 (1339) PDF 1794KB(33) [施引文献] (22)
    摘要:
    如何准确判断页岩含油性是页岩油勘探甜点预测的关键.根据陆相泥页岩非均质性特点,提出用自由烃差值(即原始生烃量减去现存残留量)评价页岩含油性的方法,并对泌阳凹陷深凹区重点井进行采样分析,刻画自由烃差值在剖面上与平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剖面上,泌页1井5号页岩层的底部含油性较好,程2井5号页岩层的顶部含油性较好;平面上,含油性较好的主要分布在程2井区一带,而最先获得工业油流的泌页1井区并非含油性最好的区域.结合地层压力系数、脆性矿物含量及其他地质因素,在大甜点区内进一步划分出3个不同级别的小甜点...
    湘中涟源凹陷石炭系测水组页岩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田巍, 彭中勤, 白云山, 王保忠, 王强, 苗凤彬, 刘飞宇
    2019, 44(3): 939-952. doi: 10.3799/dqkx.2018.291
    摘要(3977) HTML全文 (1628) PDF 3017KB(35) [施引文献] (25)
    摘要:
    目前对海陆过渡相页岩的储层及其成藏特征研究较少.湘中地区涟源凹陷下石炭统测水组海陆过渡相页岩是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基于二维地震资料、钻井岩心资料和测录井资料,选取2015H-D6井进行了井区构造与测水组岩性描述,页岩储层地化、物性及含气量等测试分析,以及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表明:涟源凹陷海陆过渡相测水组泥页岩沉积于滨岸泻湖或沼泽环境,有效厚度为71.8 m,埋深大于2 500 m;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68%,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具备良好的生气基础和吸附载体;成熟度分布在2.30%...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成熟度研究
    王晔, 邱楠生, 仰云峰, 芮晓庆, 周圆圆, 方光建, 吴航, 申宝剑, 程礼军, 腾格尔
    2019, 44(3): 953-971. doi: 10.3799/dqkx.2018.125
    摘要(5613) HTML全文 (1744) PDF 3497KB(76) [施引文献] (44)
    摘要: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主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勘探目标,有机质成熟度不仅是油气生成评价的关键,也是页岩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古生界页岩有机质成熟度一直以来是有机岩石学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由于下古生界缺乏镜质体,先前的研究多是采用沥青反射率转换为等效镜质体反射率的方法,并且由于沥青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成熟度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研究.通过采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岩心和露头样品,系统分析了页岩有机显微组分光学反射率特征.结果表明笔石和固体沥青...
    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纹层发育特征及其储集意义
    王超, 张柏桥, 舒志国, 陆亚秋, 包汉勇, 杨文新, 刘超, 李凯
    2019, 44(3): 972-982. doi: 10.3799/dqkx.2019.018
    摘要(4682) HTML全文 (1728) PDF 6195KB(64) [施引文献] (40)
    摘要:
    目前针对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纹层对储层品质的影响方面尚未开展深入研究.通过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核磁孔隙结构和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等测试分析,将川东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纹层按矿物组分划分为硅质纹层、钙质纹层和粘土质纹层3类,并识别出水平纹层、杂积纹层、粒序纹层、侵蚀交错纹层和楔状交错纹层5类页岩纹层沉积构造.结合纹层发育密度和最大纹层厚度,划分出3个纹层发育段,每一段又细分为弱发育段和强发育段.综合纹层发育特征和页岩储层物性参数可知:纹层强发育段其总...
    基于压机热模拟实验的页岩孔隙演化特征
    张毅, 胡守志, 廖泽文, 徐建兵, 沈传波
    2019, 44(3): 983-992. doi: 10.3799/dqkx.2018.353
    摘要(4935) HTML全文 (1691) PDF 1222KB(27) [施引文献] (17)
    摘要:
    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但热演化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不甚清楚,是当前领域研究的难点.用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低成熟油页岩样品开展高温高压半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对各温度阶段的样品进行抽提,利用低温吸附技术定量表征未抽提和抽提样品的孔隙结构,揭示低熟到过成熟页岩样品的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低熟-成熟阶段,中、大孔量随热模拟温度上升而降低,微孔量先降低再升高,高压及滞留油/沥青对所有孔隙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过成熟阶段,孔含量明显上升,残留沥青中会产生微孔...
    华南地区海相页岩气差异富集构造模式
    包汉勇, 张柏桥, 曾联波, 刘超, 李凯, 罗兵, 梁榜, 刘皓天, 龙幼康
    2019, 44(3): 993-1000. doi: 10.3799/dqkx.2018.943
    摘要(4099) HTML全文 (1611) PDF 595KB(57) [施引文献] (28)
    摘要:
    华南海相页岩层系生烃后大多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叠加改造,形成了多类型的构造样式,且不同样式页岩气富集程度差异明显.通过对华南数十口页岩气探井及涪陵页岩气田300多口开发井的分析测试、测井及地震资料的详细解剖,并结合实钻效果分析,建立了一套直接与间接指标相结合适用于华南海相页岩含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针对华南典型的挤压构造背景,在重点考虑构造紧闭程度(宽缓、窄陡及破碎)和构造形态(正向、负向及斜向)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24种表征页岩气差异富集的构造模式.指出在区域构造背景相同的前提下,宽缓型构造...
    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气赋存特征定量表征及其主控因素
    王进, 包汉勇, 陆亚秋, 柳筠, 张梦吟
    2019, 44(3): 1001-1011. doi: 10.3799/dqkx.2018.388
    摘要(3936) HTML全文 (1604) PDF 1702KB(46) [施引文献] (36)
    摘要:
    为解决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单井实测含气量与测试产量存在明显矛盾的问题,系统开展了测井解释含气量和实测含气量的对比研究,认为在焦石坝地区使用测井解释含气量来代替实测含气量是可行的.在详细对比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孔隙结构、地层温度和压力等对页岩含气量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孔隙结构是控制页岩气赋存特征的主要因素.对涪陵焦石坝地区而言,由于纵向有机质丰度差异而带来的孔径和孔隙度等孔隙结构的不同是导致上、下部气层赋存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开发选区评价而言,在今后的开发选区过程中,应更加注重...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盐韵律层页岩油富集机理
    李乐, 王自翔, 郑有恒, 陈凤玲, 吴世强, 漆智先, 刘爱武
    2019, 44(3): 1012-1023. doi: 10.3799/dqkx.2018.389
    摘要(4278) HTML全文 (1739) PDF 2131KB(49) [施引文献] (25)
    摘要:
    针对潜江组页岩油富集机理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利用岩心图像、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生物标志化合物、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物性、测井及XPT压力试井等资料对韵律层的烃源岩品质、储集性能以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王场背斜过渡至蚌湖向斜南斜坡,韵律层干酪根类型均以Ⅰ-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51%~0.80%.王场背斜韵律层内岩石与底部盐岩内的夹层白云质泥岩间的C29甾烷成熟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指示存在运移油.储集岩孔隙度介于7.8%~26.3%.韵律层顶底盐岩厚度大(> 6 m)...
    新能源资源
    我国氦气资源现状及首个特大型富氦储量的发现:和田河气田
    陶小晚, 李建忠, 赵力彬, 李立武, 朱文平, 邢蓝田, 苏法卿, 单秀琴, 郑红菊, 张立平
    2019, 44(3): 1024-1041. doi: 10.3799/dqkx.2018.381
    摘要(7707) HTML全文 (2183) PDF 2386KB(186) [施引文献] (94)
    摘要:
    氦气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稀有资源,关系国家安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我国贫氦且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开展氦气资源调查非常迫切.通过全国七大含油气盆地及其他地区氦气资源及成因系统调研,明确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天然气中氦气基本为壳源放射成因,其富集受富含U、Th的酸性岩或基底的分布、背斜圈闭及断裂共同控制.东部郯庐断裂带两侧含油气盆地中氦气为壳源和幔源混合成因,其富集受断裂控制明显.地热或温泉的水溶气中,含量较高的氦气主要为壳源.优选了氦气显示良好、但存在不确定性的塔里木盆地和田河...
    太原盆地西温庄地热田的成因机制
    汪新伟, 王婷灏, 张瑄, 毛翔, 罗璐, 王迪, 武明辉
    2019, 44(3): 1042-1056. doi: 10.3799/dqkx.2018.387
    摘要(5700) HTML全文 (1830) PDF 1383KB(76) [施引文献] (35)
    摘要:
    地热田成因机制的研究是地热田资源量精细评价与有效开发的依据.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地热钻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太原盆地岩溶热储地热系统的"源、储、通、盖"主要因素分析,建立了西温庄地热田形成的概念模型,并精细评价了地热资源量.西温庄地热田是一个在非对称性裂谷盆地的高大地热流值背景下,来自东、西山奥陶系岩溶储层裸露区的大气降水,沿着岩溶不整合面和断裂这个运移通道,从东山和西山双向补给,经盆地边界断裂进入盆地深部热储,吸热、增温后逐步在盆地中部西温庄隆起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中富集、承压而形成的中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