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36卷 第3期
2011, 36(3): 393-408.
doi: 10.3799/dqkx.2011.044
摘要:
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问题是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之一, 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 结合覆盖全区及相邻地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 尤其是对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 以期对提高青藏高原特提斯洋演化历史和潘吉亚大陆形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禆益.巴颜喀拉构造带未出露前二叠纪地层, 二叠—新近纪地层均有出露, 尤以三叠纪地层广泛出露为其主要特征.其中, 二叠—三叠系主要为海相沉积, 比较连续, 尤以海相三叠系最具特色, 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群横贯全区, 分布广泛, 厚度巨大, 侏罗—第四系主要为陆相河湖沉积.二叠系黄羊岭群岩性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 自下而上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浅海相沉积演化特征; 三叠系主要为巴颜喀拉山群, 岩性单调, 主要为砂泥质类复理石沉积, 局部地区夹钙质及火山物质, 沉积环境总体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滨浅海相—陆相沉积演化序列.二叠—三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表现为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完全碰撞造山, 海水退出, 进入陆相沉积演化的历史.巴颜喀拉地区是塔里木—中朝陆块与南方大陆(冈瓦纳陆块)之间古特提斯洋域的主洋盆所在地区之一, 与其南部龙木错—双湖洋盆共同构成古特提斯洋域的双洋域.
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问题是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之一, 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 结合覆盖全区及相邻地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 尤其是对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 以期对提高青藏高原特提斯洋演化历史和潘吉亚大陆形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禆益.巴颜喀拉构造带未出露前二叠纪地层, 二叠—新近纪地层均有出露, 尤以三叠纪地层广泛出露为其主要特征.其中, 二叠—三叠系主要为海相沉积, 比较连续, 尤以海相三叠系最具特色, 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群横贯全区, 分布广泛, 厚度巨大, 侏罗—第四系主要为陆相河湖沉积.二叠系黄羊岭群岩性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 自下而上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浅海相沉积演化特征; 三叠系主要为巴颜喀拉山群, 岩性单调, 主要为砂泥质类复理石沉积, 局部地区夹钙质及火山物质, 沉积环境总体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滨浅海相—陆相沉积演化序列.二叠—三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表现为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完全碰撞造山, 海水退出, 进入陆相沉积演化的历史.巴颜喀拉地区是塔里木—中朝陆块与南方大陆(冈瓦纳陆块)之间古特提斯洋域的主洋盆所在地区之一, 与其南部龙木错—双湖洋盆共同构成古特提斯洋域的双洋域.
2011, 36(3): 409-428.
doi: 10.3799/dqkx.2011.045
摘要:
在过去30余年中旋回地层学研究得到了极大发展, 对理解和解决地球科学领域众多科学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旋回地层学(Cyclostratigraphy)已被定义为"对地层记录的(准)周期性旋回变化进行识别、描述、对比和成因解释, 并将其应用于地质年代学以提高地层年代框架的精度和分辨率, 实现地层高精度划分与对比的一门地层学分支学科".能够反映古气候变化的岩性、岩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参数(即古气候替代指标)均可用于旋回地层学分析.通过岩性组合识别、频谱分析、连续窗口频谱分析、小波分析、滤波和调谐等方法可进行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和建立高精度天文年代标尺.中国学者在北方黄土剖面、南海新近纪海相沉积、古生代海相沉积和部分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中获得了良好的旋回地层学研究成果.对中国东北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和华南海相二叠系乐平统—中三叠统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在过去30余年中旋回地层学研究得到了极大发展, 对理解和解决地球科学领域众多科学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旋回地层学(Cyclostratigraphy)已被定义为"对地层记录的(准)周期性旋回变化进行识别、描述、对比和成因解释, 并将其应用于地质年代学以提高地层年代框架的精度和分辨率, 实现地层高精度划分与对比的一门地层学分支学科".能够反映古气候变化的岩性、岩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参数(即古气候替代指标)均可用于旋回地层学分析.通过岩性组合识别、频谱分析、连续窗口频谱分析、小波分析、滤波和调谐等方法可进行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和建立高精度天文年代标尺.中国学者在北方黄土剖面、南海新近纪海相沉积、古生代海相沉积和部分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中获得了良好的旋回地层学研究成果.对中国东北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和华南海相二叠系乐平统—中三叠统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2011, 36(3): 429-439.
doi: 10.3799/dqkx.2011.046
摘要:
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具有埃达克质火山岩的特征.这些流纹岩SiO2≥68.62%、Al2O3≥14.40%、MgO < 1.2%(Mg# < 0.45)、Sr>360μg/g、Yb < 1.1μg/g、Y < 12μg/g、La/Yb>40、Sr/Y≥39和Nb/Ta>17.5;轻稀土元素富集, 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明显亏损, 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 具有弱的负铕异常; Nd、Sr同位素具有较低的143Nd/144Nd(0.511376~0.511441, εNd(t)=-23.45~-22.16)和适中的87Sr/86Sr(0.7073~0.7074, εSr(t)=32.38~32.8)比值, 具有富集地幔端员(EMI)特点.这些特征表明, 大兴庄组流纹质岩浆起源于较厚下地壳榴辉岩部分融熔, 也说明中生代晚期局部仍残留较厚的下地壳, 这为进一步理解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到新生代岩石圈减薄提供了重要信息.
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具有埃达克质火山岩的特征.这些流纹岩SiO2≥68.62%、Al2O3≥14.40%、MgO < 1.2%(Mg# < 0.45)、Sr>360μg/g、Yb < 1.1μg/g、Y < 12μg/g、La/Yb>40、Sr/Y≥39和Nb/Ta>17.5;轻稀土元素富集, 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明显亏损, 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 具有弱的负铕异常; Nd、Sr同位素具有较低的143Nd/144Nd(0.511376~0.511441, εNd(t)=-23.45~-22.16)和适中的87Sr/86Sr(0.7073~0.7074, εSr(t)=32.38~32.8)比值, 具有富集地幔端员(EMI)特点.这些特征表明, 大兴庄组流纹质岩浆起源于较厚下地壳榴辉岩部分融熔, 也说明中生代晚期局部仍残留较厚的下地壳, 这为进一步理解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到新生代岩石圈减薄提供了重要信息.
2011, 36(3): 440-454.
doi: 10.3799/dqkx.2011.047
摘要: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的"宁乡式"铁矿储量巨大, 然而含磷高严重制约了该类型铁矿的开发利用.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是设计该类型铁矿"提铁降磷"方案的理论基础, 是开发该铁矿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充分利用湿化学全岩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全岩元素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物相分析, 电子探针微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微区分析技术, 对鄂西晚泥盆世含磷鲕状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物质来源与磷矿物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铁矿石中的含磷矿物主要为碳氟磷灰石, 分别以短柱状磷灰石晶体颗粒(65%以上粒径小于20 μm)、磷灰石内碎屑(粗砂至极粗砂级, 集中形成透镜状或带状层理)以及鲕粒中与赤铁矿相互包裹的凝胶状磷灰石(层厚度10~50 μm)3种形式存在.磷灰石晶体是在孔隙水中重结晶而生成, 磷质可能来源于晚震旦世地层的磷块岩; 磷灰石内碎屑是古海水体中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磷质可能来源于古海周边的大陆; 鲕粒中凝胶状磷灰石也是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但与铁质沉积位置相同, 并与富铁的鲕绿泥石混合或相互包裹形成鲕粒.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的"宁乡式"铁矿储量巨大, 然而含磷高严重制约了该类型铁矿的开发利用.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是设计该类型铁矿"提铁降磷"方案的理论基础, 是开发该铁矿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充分利用湿化学全岩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全岩元素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物相分析, 电子探针微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微区分析技术, 对鄂西晚泥盆世含磷鲕状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物质来源与磷矿物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铁矿石中的含磷矿物主要为碳氟磷灰石, 分别以短柱状磷灰石晶体颗粒(65%以上粒径小于20 μm)、磷灰石内碎屑(粗砂至极粗砂级, 集中形成透镜状或带状层理)以及鲕粒中与赤铁矿相互包裹的凝胶状磷灰石(层厚度10~50 μm)3种形式存在.磷灰石晶体是在孔隙水中重结晶而生成, 磷质可能来源于晚震旦世地层的磷块岩; 磷灰石内碎屑是古海水体中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磷质可能来源于古海周边的大陆; 鲕粒中凝胶状磷灰石也是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但与铁质沉积位置相同, 并与富铁的鲕绿泥石混合或相互包裹形成鲕粒.
2011, 36(3): 455-470.
doi: 10.3799/dqkx.2011.048
摘要:
文章拟通过分析南海中央次海盆海山火山岩样品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资料来审视研究区的岩浆过程及其构造背景.综合位于南海中央次海盆的中南、珍贝-黄岩、涨中、宪北、玳瑁、尖峰这6条海山链的火山岩资料及最新分析结果, 将来自各条海山链的洋岛型碱性玄武岩、具有过渡性质的拉斑玄武岩, 以及粗面岩、粗面安山岩、流纹英安岩等纳入统一的岩浆分异体系进行地球化学特征检验.相关参数表明, 中央次海盆海山火山岩岩浆具有连续的演化关系但源区性质并不均一, 属于EMⅠ和DMM双端员混合.根据分析样品的Mg#值、分异指数DI以及主、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初步判定原始岩浆在上地幔经历了橄榄石、辉石分离结晶作用后继续演化, 产生包括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等在内的岩石组合.其中, 富集型OIB的多项地化参数特征表明, 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似有陆壳成分的加入, 这可能是被动大陆边缘破裂留给南海海盆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文章拟通过分析南海中央次海盆海山火山岩样品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资料来审视研究区的岩浆过程及其构造背景.综合位于南海中央次海盆的中南、珍贝-黄岩、涨中、宪北、玳瑁、尖峰这6条海山链的火山岩资料及最新分析结果, 将来自各条海山链的洋岛型碱性玄武岩、具有过渡性质的拉斑玄武岩, 以及粗面岩、粗面安山岩、流纹英安岩等纳入统一的岩浆分异体系进行地球化学特征检验.相关参数表明, 中央次海盆海山火山岩岩浆具有连续的演化关系但源区性质并不均一, 属于EMⅠ和DMM双端员混合.根据分析样品的Mg#值、分异指数DI以及主、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初步判定原始岩浆在上地幔经历了橄榄石、辉石分离结晶作用后继续演化, 产生包括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等在内的岩石组合.其中, 富集型OIB的多项地化参数特征表明, 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似有陆壳成分的加入, 这可能是被动大陆边缘破裂留给南海海盆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2011, 36(3): 471-482.
doi: 10.3799/dqkx.2011.049
摘要:
介绍了太行山南段西安里岩体角闪辉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资料, 以便对该类岩石的成因给予制约.西安里岩体主要由一套含橄榄石角闪辉长岩-角闪闪长岩-闪长岩构成.角闪辉长岩中的锆石自形程度较高, 内部结构均匀, 呈条痕状吸收, Th/U值介于1.44~2.85之间, 表现出岩浆成因特征, 其206Pb/238U年龄介于135~127 Ma之间, 15个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1±1 Ma, 即角闪辉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 锆石的εHf(t)值介于-23.5~-19.2之间.角闪辉长岩中SiO2=50.27%~50.89%, Mg#=0.76~0.78, Na2O/K2O=2.18~2.37, 富含过渡族元素Sc (19.2~20.3)×10-6、Cr (939~1 050)×10-6、Co (54.6~58.2)×10-6、Ni (645~718)×10-6.同时角闪辉长岩相对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 如Cs、Ba、Sr)和轻稀土元素(LREEs)、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 如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角闪辉长岩中纯橄岩包体和橄榄石捕虏晶的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认为西安里角闪辉长岩是拆沉的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
介绍了太行山南段西安里岩体角闪辉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资料, 以便对该类岩石的成因给予制约.西安里岩体主要由一套含橄榄石角闪辉长岩-角闪闪长岩-闪长岩构成.角闪辉长岩中的锆石自形程度较高, 内部结构均匀, 呈条痕状吸收, Th/U值介于1.44~2.85之间, 表现出岩浆成因特征, 其206Pb/238U年龄介于135~127 Ma之间, 15个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1±1 Ma, 即角闪辉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 锆石的εHf(t)值介于-23.5~-19.2之间.角闪辉长岩中SiO2=50.27%~50.89%, Mg#=0.76~0.78, Na2O/K2O=2.18~2.37, 富含过渡族元素Sc (19.2~20.3)×10-6、Cr (939~1 050)×10-6、Co (54.6~58.2)×10-6、Ni (645~718)×10-6.同时角闪辉长岩相对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 如Cs、Ba、Sr)和轻稀土元素(LREEs)、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 如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角闪辉长岩中纯橄岩包体和橄榄石捕虏晶的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认为西安里角闪辉长岩是拆沉的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
2011, 36(3): 483-499.
doi: 10.3799/dqkx.2011.050
摘要:
来自年轻沉积物或现代河流的碎屑锆石是研究大陆地壳生长演化的理想载体.为揭示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苏鲁造山带大陆地壳的生长演化, 采集了中国东部大清河、潮白河、辽河、大沽河和胶莱河的5个地方的河沙样品, 并对分选出来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和MC-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 获得了396个锆石U-Pb谐和年龄及其对应的Hf同位素组成.2.4~2.5 Ga和1.8~1.9 Ga两个年龄特征峰指示大清河、潮白河和辽河的碎屑锆石来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辽河一部分100~500 Ma的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和年轻的Hf模式年龄, 显示出显生宙的地壳生长.苏鲁造山带大沽河和胶莱河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相对比较复杂, 但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为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混合来源.来自大清河、潮白河和辽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为2.4~3.0 Ga, 并在2.6~2.7 Ga时处于生长的最高峰, 次一级的生长期为1.3~2.3 Ga, 而在其他阶段几乎没有地壳的生长或者不明显.华北克拉通东部现存大陆地壳的80%来源于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生长, 而自古元古代开始大陆地壳的演化就以古老地壳的重熔再改造为主.此外, 大沽河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揭示出苏鲁造山带在古生代(300~500 Ma)存在明显的地壳生长.
来自年轻沉积物或现代河流的碎屑锆石是研究大陆地壳生长演化的理想载体.为揭示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苏鲁造山带大陆地壳的生长演化, 采集了中国东部大清河、潮白河、辽河、大沽河和胶莱河的5个地方的河沙样品, 并对分选出来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和MC-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 获得了396个锆石U-Pb谐和年龄及其对应的Hf同位素组成.2.4~2.5 Ga和1.8~1.9 Ga两个年龄特征峰指示大清河、潮白河和辽河的碎屑锆石来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辽河一部分100~500 Ma的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和年轻的Hf模式年龄, 显示出显生宙的地壳生长.苏鲁造山带大沽河和胶莱河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相对比较复杂, 但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为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混合来源.来自大清河、潮白河和辽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为2.4~3.0 Ga, 并在2.6~2.7 Ga时处于生长的最高峰, 次一级的生长期为1.3~2.3 Ga, 而在其他阶段几乎没有地壳的生长或者不明显.华北克拉通东部现存大陆地壳的80%来源于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生长, 而自古元古代开始大陆地壳的演化就以古老地壳的重熔再改造为主.此外, 大沽河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揭示出苏鲁造山带在古生代(300~500 Ma)存在明显的地壳生长.
2011, 36(3): 500-510.
doi: 10.3799/dqkx.2011.051
摘要:
早三叠世华南地区海相沉积广为发育, 陆相沉积仅在海南岛和康滇古陆的东缘零星分布, 植物化石非常罕见.报道的植物化石采自黔西滇东陆相岔河剖面宣威组顶部、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和土城剖面的卡以头组下部, 与晚二叠世晚期宣威组植物化石比较, 植物类型单调, 保存较破碎, 共计14属31种, 其中以Annalepis为主的石松纲5种; 楔叶纲5种; 真蕨纲包括7种形态类型; 种子蕨纲6种; 大羽羊齿类6种; 另未鉴定类型2种.从纲级分类看, 植物化石以石松纲和种子蕨纲为主要成分, 类型较多, 数量较大.这些植物化石不仅包括前人报道的该地区同一时期所有植物化石, 而且发现许多具有地层意义和演化意义的新类型, 如石松类Annalepis(脊囊属)植物化石(A. zeilleri, A. brevicystis)、种子蕨类Peltaspermum(盾籽属)、Lepidodendron(鳞木属)等.它们与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动物化石(Bivalves, Ostracods, Brachiopods和Ammonites)同层或之上出现, 其地质时代暂属早三叠世早期.鉴于Annalepis在全球三叠纪地层分布时限及广布性, 提出以Annalepis的首次出现作为海陆过渡相三叠纪沉积的开始.通过对该植物组合中其成分的生态分析, 结合岩性特征, 认为黔西滇东地区早三叠世早期处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早三叠世华南地区海相沉积广为发育, 陆相沉积仅在海南岛和康滇古陆的东缘零星分布, 植物化石非常罕见.报道的植物化石采自黔西滇东陆相岔河剖面宣威组顶部、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和土城剖面的卡以头组下部, 与晚二叠世晚期宣威组植物化石比较, 植物类型单调, 保存较破碎, 共计14属31种, 其中以Annalepis为主的石松纲5种; 楔叶纲5种; 真蕨纲包括7种形态类型; 种子蕨纲6种; 大羽羊齿类6种; 另未鉴定类型2种.从纲级分类看, 植物化石以石松纲和种子蕨纲为主要成分, 类型较多, 数量较大.这些植物化石不仅包括前人报道的该地区同一时期所有植物化石, 而且发现许多具有地层意义和演化意义的新类型, 如石松类Annalepis(脊囊属)植物化石(A. zeilleri, A. brevicystis)、种子蕨类Peltaspermum(盾籽属)、Lepidodendron(鳞木属)等.它们与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动物化石(Bivalves, Ostracods, Brachiopods和Ammonites)同层或之上出现, 其地质时代暂属早三叠世早期.鉴于Annalepis在全球三叠纪地层分布时限及广布性, 提出以Annalepis的首次出现作为海陆过渡相三叠纪沉积的开始.通过对该植物组合中其成分的生态分析, 结合岩性特征, 认为黔西滇东地区早三叠世早期处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2011, 36(3): 511-520.
doi: 10.3799/dqkx.2011.052
摘要:
俯冲带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以及流体循环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硬玉岩(翡翠)作为高档宝玉石材料, 其成因一直备受关注.硬玉岩产于与俯冲带有关的蛇纹石化超镁铁质岩中, 是俯冲带中流体与超镁铁岩相互作用的特殊产物.岩石组合、岩相学、显微结构及矿物化学特征表明: 橄榄岩与流体的作用可以分为5个阶段, 分别为蛇纹石化→(绿泥石、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沸石、钠长石)阶段.结合热力学相图, 总结了橄榄岩与流体作用过程中矿物的演化序列.硬玉岩的形成需要富Na、Al、Si流体和较高的压力.缅甸硬玉岩中, 钠质闪石总是与硬玉岩伴生, 钠质闪石成分变化大, 且能与流体发生再平衡从而调节自身和流体的成分.钠质闪石在硬玉形成过程中充当了Na、Al、Si的缓冲剂, 使Na、Al、Si达到一定比例有利于硬玉的结晶.
俯冲带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以及流体循环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硬玉岩(翡翠)作为高档宝玉石材料, 其成因一直备受关注.硬玉岩产于与俯冲带有关的蛇纹石化超镁铁质岩中, 是俯冲带中流体与超镁铁岩相互作用的特殊产物.岩石组合、岩相学、显微结构及矿物化学特征表明: 橄榄岩与流体的作用可以分为5个阶段, 分别为蛇纹石化→(绿泥石、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沸石、钠长石)阶段.结合热力学相图, 总结了橄榄岩与流体作用过程中矿物的演化序列.硬玉岩的形成需要富Na、Al、Si流体和较高的压力.缅甸硬玉岩中, 钠质闪石总是与硬玉岩伴生, 钠质闪石成分变化大, 且能与流体发生再平衡从而调节自身和流体的成分.钠质闪石在硬玉形成过程中充当了Na、Al、Si的缓冲剂, 使Na、Al、Si达到一定比例有利于硬玉的结晶.
2011, 36(3): 521-529.
doi: 10.3799/dqkx.2011.053
摘要:
以往关于油气运移路径的认识, 多是基于微观尺度上的物理模拟实验, 或是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 而对油气运聚单元尺度的油气运移路径的确定研究还相对较少.以东濮凹陷濮卫地区为例, 从砂体和断层要素研究出发, 分析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 结合生烃灶和油气的分布, 对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进一步结合含氮化合物指标, 识别实际发生油气运移的路径.研究表明, 构造脊分析与地球化学指标追踪相结合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油气运移路径, 砂体顶面构造脊和断层断面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 其能否成为运移路径, 以及作为运移路径运载量的多少则取决于生烃灶总烃量.濮卫地区油气沿断面脊纵向运移为主, 洼陷内部和濮城构造东翼斜坡带沿砂体顶面构造脊的横向运移次之, 含氮化合物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大多数构造脊均为实际的油气运移路径.
以往关于油气运移路径的认识, 多是基于微观尺度上的物理模拟实验, 或是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 而对油气运聚单元尺度的油气运移路径的确定研究还相对较少.以东濮凹陷濮卫地区为例, 从砂体和断层要素研究出发, 分析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 结合生烃灶和油气的分布, 对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进一步结合含氮化合物指标, 识别实际发生油气运移的路径.研究表明, 构造脊分析与地球化学指标追踪相结合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油气运移路径, 砂体顶面构造脊和断层断面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 其能否成为运移路径, 以及作为运移路径运载量的多少则取决于生烃灶总烃量.濮卫地区油气沿断面脊纵向运移为主, 洼陷内部和濮城构造东翼斜坡带沿砂体顶面构造脊的横向运移次之, 含氮化合物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大多数构造脊均为实际的油气运移路径.
2011, 36(3): 530-540.
doi: 10.3799/dqkx.2011.054
摘要:
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动力学模型中频率因子的不确定性、热模拟实验条件(开放/封闭程度、加水与否、升温速率)以及热模拟实验的再现性都将影响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参数, 进而影响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对此, 从多个盆地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18块)的开放体系(Rock-Eval)热模拟实验入手, 选取SFF模型和MFF模型来描述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成烃动力学特征, 对比地质外推结果的差异性.其中采用SFF模型低估了具有较低和较高活化能有机质的生烃潜力(反应分数), 而采用MFF模型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同时频率因子随活化能的升高而升高, 能有效解决频率因子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采用算术平均法和依据S2加权平均法对不同类型样品的动力学参数求取平均动力学参数, 并以3.3 ℃/Ma的升温速率进行外推, 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有机质外推结果的差异性.最后, 通过对两种模型依据S2加权平均法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在松辽盆地黑鱼泡凹陷实际应用表明, 应用MFF模型计算得出的生烃门限深度为1 700 m, 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表明采用MFF模型和S2加权平均法获得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资源评价具有较高可信度.
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动力学模型中频率因子的不确定性、热模拟实验条件(开放/封闭程度、加水与否、升温速率)以及热模拟实验的再现性都将影响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参数, 进而影响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对此, 从多个盆地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18块)的开放体系(Rock-Eval)热模拟实验入手, 选取SFF模型和MFF模型来描述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成烃动力学特征, 对比地质外推结果的差异性.其中采用SFF模型低估了具有较低和较高活化能有机质的生烃潜力(反应分数), 而采用MFF模型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同时频率因子随活化能的升高而升高, 能有效解决频率因子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采用算术平均法和依据S2加权平均法对不同类型样品的动力学参数求取平均动力学参数, 并以3.3 ℃/Ma的升温速率进行外推, 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有机质外推结果的差异性.最后, 通过对两种模型依据S2加权平均法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在松辽盆地黑鱼泡凹陷实际应用表明, 应用MFF模型计算得出的生烃门限深度为1 700 m, 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表明采用MFF模型和S2加权平均法获得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资源评价具有较高可信度.
2011, 36(3): 541-554.
doi: 10.3799/dakx.2011.055
摘要:
志留纪是晚加里东运动对塔里木盆地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构造变格阶段, 以全盆地规模的不整合面为界, 前志留纪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古环境转变为志留纪以海相碎屑岩沉积为主的古环境.开展志留纪沉积充填序列及岩矿特征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塔里木盆地该变格阶段构造运动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响应.为此, 精选柯坪露头区志留系出露连续、完整的大湾沟及四石场剖面, 进行了露头精细沉积学观察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工作, 描述和重建了早、中志留世沉积环境、沉积序列及其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 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层序地层单元.下、中志留统可识别出陆棚、三角洲和潮汐影响的海岸等沉积体系类型, 大型三角洲的存在则是柯坪露头区的特色.通过砂岩碎屑组分构成研究, 并与Dickinson的砂岩组构大地构造背景模式图解对比, 揭示该区早、中志留世砂岩沉积物主要来自碰撞造山带和前陆隆起区以及大陆块的物源区, 该结果反映了志留纪早期, 受晚加里东运动影响, 塔里木周缘发生汇聚碰撞, 并由此造成塔里木地块南部和北部构造抬升并形成剥蚀区的背景.综合分析揭示早、中志留世沉积序列对构造和海平面变化响应特征.受晚加里东运动影响, 早期(柯坪塔格组沉积期)构造活动较强, 海平面波动明显, 在陆棚基础上发育有大型三角洲沉积.其砂岩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 总体反映了构造活动期快速抬升导致大量物源注入的特点; 后期(柯坪塔格组上部—依木干他乌组沉积期)构造活动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 海平面低幅度波动, 主要以潮坪、潮道、小型三角洲和泻湖沉积为主, 砂岩成分成熟度高, 细粒沉积物比例加大.总体上, 早、中志留世沉积序列反映了构造活动由强逐渐减弱并对凹陷区逐渐填平补齐的演化特征.
志留纪是晚加里东运动对塔里木盆地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构造变格阶段, 以全盆地规模的不整合面为界, 前志留纪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古环境转变为志留纪以海相碎屑岩沉积为主的古环境.开展志留纪沉积充填序列及岩矿特征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塔里木盆地该变格阶段构造运动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响应.为此, 精选柯坪露头区志留系出露连续、完整的大湾沟及四石场剖面, 进行了露头精细沉积学观察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工作, 描述和重建了早、中志留世沉积环境、沉积序列及其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 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层序地层单元.下、中志留统可识别出陆棚、三角洲和潮汐影响的海岸等沉积体系类型, 大型三角洲的存在则是柯坪露头区的特色.通过砂岩碎屑组分构成研究, 并与Dickinson的砂岩组构大地构造背景模式图解对比, 揭示该区早、中志留世砂岩沉积物主要来自碰撞造山带和前陆隆起区以及大陆块的物源区, 该结果反映了志留纪早期, 受晚加里东运动影响, 塔里木周缘发生汇聚碰撞, 并由此造成塔里木地块南部和北部构造抬升并形成剥蚀区的背景.综合分析揭示早、中志留世沉积序列对构造和海平面变化响应特征.受晚加里东运动影响, 早期(柯坪塔格组沉积期)构造活动较强, 海平面波动明显, 在陆棚基础上发育有大型三角洲沉积.其砂岩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 总体反映了构造活动期快速抬升导致大量物源注入的特点; 后期(柯坪塔格组上部—依木干他乌组沉积期)构造活动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 海平面低幅度波动, 主要以潮坪、潮道、小型三角洲和泻湖沉积为主, 砂岩成分成熟度高, 细粒沉积物比例加大.总体上, 早、中志留世沉积序列反映了构造活动由强逐渐减弱并对凹陷区逐渐填平补齐的演化特征.
2011, 36(3): 555-564.
doi: 10.3799/dqkx.2011.056
摘要:
为了准确认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在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层趋势外推法确定古近纪末期剥蚀量的前提下, 综合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热史、埋藏史、原油性质、储层温压特征等因素探讨了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剥蚀量整体处于150~450 m范围; 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区的油气均为晚期成藏, 均是12 Ma以来甚至更晚才有油气充注; 不同在于辽西低凸起上的沙河街组油气为两期充注, 后一期充注为主, 潜山的油气充注晚于沙河街组; 而辽中凹陷的油气为一期充注.
为了准确认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在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层趋势外推法确定古近纪末期剥蚀量的前提下, 综合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热史、埋藏史、原油性质、储层温压特征等因素探讨了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剥蚀量整体处于150~450 m范围; 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区的油气均为晚期成藏, 均是12 Ma以来甚至更晚才有油气充注; 不同在于辽西低凸起上的沙河街组油气为两期充注, 后一期充注为主, 潜山的油气充注晚于沙河街组; 而辽中凹陷的油气为一期充注.
2011, 36(3): 565-571.
doi: 10.3799/dqkx.2011.057
摘要:
根据大量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 分析了北塘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从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S1+S2、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Ro)等方面对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北塘凹陷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是本区的烃源岩层段, 其中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指标最好, 是本区的主力烃源岩层段.烃源岩的模拟结果表明: (1)北塘凹陷的烃源岩门限深度为2 390 m, 门限温度为94.2℃, 进入生烃门限的时间约为25~28 Ma; (2)北塘凹陷沙三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40~160℃, Ro达0.9%~1.4%, 正处于生油高峰期; 沙一、二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00~140℃, Ro达到了0.75%~1.0%左右, 已进入中等成熟阶段; 东营组的现今地层温度为80~100℃, Ro为0.45%~0.75%, 处于低-中等成熟阶段.
根据大量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 分析了北塘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从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S1+S2、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Ro)等方面对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北塘凹陷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是本区的烃源岩层段, 其中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指标最好, 是本区的主力烃源岩层段.烃源岩的模拟结果表明: (1)北塘凹陷的烃源岩门限深度为2 390 m, 门限温度为94.2℃, 进入生烃门限的时间约为25~28 Ma; (2)北塘凹陷沙三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40~160℃, Ro达0.9%~1.4%, 正处于生油高峰期; 沙一、二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00~140℃, Ro达到了0.75%~1.0%左右, 已进入中等成熟阶段; 东营组的现今地层温度为80~100℃, Ro为0.45%~0.75%, 处于低-中等成熟阶段.
2011, 36(3): 572-580.
doi: 10.3799/dqkx.2011.058
摘要:
描述了准晶结构研究状况, 提出了具有5次对称性的准晶结构模型, 包括正二十面体与正十二面体共轭生成的准晶结构模型和Al-Cu-Li共轭生成的大块准晶结构模型; 讨论了二维准晶的基本特征、二维准晶胞选取, 提出了具有8、10、12次对称性的二维准晶结构模型; 探讨了纳米微粒多重分数维结构模型, 分别给出了多重分数维表征值.
描述了准晶结构研究状况, 提出了具有5次对称性的准晶结构模型, 包括正二十面体与正十二面体共轭生成的准晶结构模型和Al-Cu-Li共轭生成的大块准晶结构模型; 讨论了二维准晶的基本特征、二维准晶胞选取, 提出了具有8、10、12次对称性的二维准晶结构模型; 探讨了纳米微粒多重分数维结构模型, 分别给出了多重分数维表征值.
2011, 36(3): 581-586.
doi: 10.3799/dqkx.2011.059
摘要:
软弱隧道围岩在工程实际和试验研究中都表现出较强的流变性质, 容易造成围岩的过大变形而导致失稳.按新奥法施工原则对云岭隧道左洞进口段的软弱围岩段开挖过程进行监测, 分析初期围岩位移收敛值以及二次支护和衬砌的压力变化情况, 通过黏弹性有限元反分析理论, 建立基于黏弹塑性的反分析体系, 对围岩参数进行反演和优化.通过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模拟开挖过程, 并将现场实际量测值与计算数据进行比较, 为隧道支护设计和施工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软弱隧道围岩在工程实际和试验研究中都表现出较强的流变性质, 容易造成围岩的过大变形而导致失稳.按新奥法施工原则对云岭隧道左洞进口段的软弱围岩段开挖过程进行监测, 分析初期围岩位移收敛值以及二次支护和衬砌的压力变化情况, 通过黏弹性有限元反分析理论, 建立基于黏弹塑性的反分析体系, 对围岩参数进行反演和优化.通过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模拟开挖过程, 并将现场实际量测值与计算数据进行比较, 为隧道支护设计和施工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2011, 36(3): 587-593.
doi: 10.3799/dqkx.2011.060
摘要:
软土地基中群桩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的难点之一.通过对饱和软土地基中群桩贯入全过程的力学分析, 结合群桩效应与工作性能, 根据功能平衡原理, 建立了贯入过程中附加应力(含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的耗散能量与外力做功、弹性势能三者的平衡关系; 同时, 针对饱和软土地基中高预应力管桩(PHC)的排土特性, 结合现行桩基规范, 分别给出了超静孔隙水压力势能、挤土耗散能、重力做功、超静孔隙水压力做功、摩擦耗能、土体弹性势能等的定量表达, 构建了PHC群桩贯入过程的能量耗散模型; 在此基础上, 导出了局部能量安全系数与整体能量安全系数.将上述模型应用于某工程PHC群桩基础的稳定性分析中, 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可靠性, 对饱和软基中PHC群桩稳定性状态的判别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软土地基中群桩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的难点之一.通过对饱和软土地基中群桩贯入全过程的力学分析, 结合群桩效应与工作性能, 根据功能平衡原理, 建立了贯入过程中附加应力(含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的耗散能量与外力做功、弹性势能三者的平衡关系; 同时, 针对饱和软土地基中高预应力管桩(PHC)的排土特性, 结合现行桩基规范, 分别给出了超静孔隙水压力势能、挤土耗散能、重力做功、超静孔隙水压力做功、摩擦耗能、土体弹性势能等的定量表达, 构建了PHC群桩贯入过程的能量耗散模型; 在此基础上, 导出了局部能量安全系数与整体能量安全系数.将上述模型应用于某工程PHC群桩基础的稳定性分析中, 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可靠性, 对饱和软基中PHC群桩稳定性状态的判别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1, 36(3): 594-598.
doi: 10.3799/dqkx.2011.061
摘要:
为查明土著微生物活动对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影响,利用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中分离出的土著微生物(YH002)进行了微宇宙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高砷地下水中加入的葡萄糖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微生物大量繁殖,分泌的有机酸使溶液的pH值降低.在缺氧条件下,溶液中的OD值最高达到了0.189,pH值最低为6.22;在有氧条件下,OD值最高达到了0.286,pH值最低为6.04.溶液中As(III)的初始质量浓度为74 μg/L,占总砷质量浓度的11.2%,在加入微生物和葡萄糖后,在缺氧和有氧条件下,As(III)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78 μg/L和310 μg/L,占总砷质量浓度的42%和47%.微宇宙实验说明地下水中的土著微生物能将As(V)还原成As(III).
为查明土著微生物活动对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影响,利用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中分离出的土著微生物(YH002)进行了微宇宙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高砷地下水中加入的葡萄糖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微生物大量繁殖,分泌的有机酸使溶液的pH值降低.在缺氧条件下,溶液中的OD值最高达到了0.189,pH值最低为6.22;在有氧条件下,OD值最高达到了0.286,pH值最低为6.04.溶液中As(III)的初始质量浓度为74 μg/L,占总砷质量浓度的11.2%,在加入微生物和葡萄糖后,在缺氧和有氧条件下,As(III)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78 μg/L和310 μg/L,占总砷质量浓度的42%和47%.微宇宙实验说明地下水中的土著微生物能将As(V)还原成As(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