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3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中国原生金刚石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
    张宏福, 路凤香, 梁尚莹
    2009, 18(1).
    摘要:
    中国两大主要的原生金刚石产地——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产出有大量的高质量金刚石.通过对这些纯净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的激光消熔质谱分析,发现这些地区单颗粒金刚石普遍存在碳同位素组成环带,而且含固态矿物包裹体的金刚石比不含包裹体的金刚石的环带结构更为明显;同时揭示了形成这些金刚石的碳来源于地幔深部,即幔源碳,而无来自地表的由重循环作用形成的壳源碳.
    西准噶尔包古图成矿斑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构造-铜金成矿意义(附表2)
    唐功建, 王强, 赵振华, 陈海红, 贾小辉, 姜子琦
    2009, 18(1).
    摘要:
    西准噶尔包古图成矿斑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构造、铜金成矿意义(附表2)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1)
    雷能忠, 夏群科, 郝艳涛, 冯敏
    2009, 18(1).
    摘要: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1)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2)
    雷能忠, 夏群科, 郝艳涛, 冯敏
    2009, 18(1).
    摘要: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2)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3)
    雷能忠, 夏群科, 郝艳涛, 冯敏
    2009, 18(1).
    摘要: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3)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4)
    雷能忠, 夏群科, 郝艳涛, 冯敏
    2009, 18(1).
    摘要: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附表4)
    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形成的构造环境(附表1)
    康志强, 许继峰, 王保弟, 董彦辉, 王树庆, 陈建林
    2009, 18(1).
    摘要:
    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形成的构造环境(附表1)
    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形成的构造环境(附表2)
    康志强, 许继峰, 王保弟, 董彦辉, 王树庆, 陈建林
    2009, 18(1).
    摘要:
    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形成的构造环境(附表2)
    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富碱火山岩浆作用(附表1)
    禹尧, 徐夕生
    2009, 18(1).
    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富碱火山岩浆作用(附表1)
    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富碱火山岩浆作用(附表2)
    禹尧, 徐夕生
    2009, 18(1).
    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富碱火山岩浆作用(附表2)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指示(附表1)
    谢士稳, 柳小明, 高日胜
    2009, 18(1).
    摘要: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指示(附表1)
    岩浆过程对玄武岩铁氧化状态和氧逸度的影响:以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为例(附表1)
    韩江伟, 熊小林, 朱照宇
    2009, 18(1).
    摘要:
    岩浆过程对玄武岩铁氧化状态和氧逸度的影响:以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为例(附表1)
    蚌埠隆起区古元古代钾长花岗岩的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制约(附表1)
    杨德彬, 许文良, 裴福萍, 王清海
    2009, 18(1).
    摘要:
    蚌埠隆起区古元古代钾长花岗岩的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制约(附表1)
    北太行紫荆关基性岩体的成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附表5,6)
    刘玲, 陈斌, 刘安坤
    2009, 18(1).
    摘要:
    北太行紫荆关基性岩体的成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附表5,6)
    西大别浒湾高压变质带变沉积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附表1)
    杨赛红, 吴元保, 刘小驰, 焦文放
    2009, 18(1).
    摘要:
    西大别浒湾高压变质带变沉积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附表1)
    西大别浒湾高压变质带变沉积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附表2)
    杨赛红, 吴元保, 刘小驰, 焦文放
    2009, 18(1).
    摘要:
    西大别浒湾高压变质带变沉积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附表2)
    桂东早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对华夏陆块加里东期构造事件性质的约束(附表1)
    段瑞春, 凌文黎, 胡明安, 张军波
    2009, 18(1).
    摘要:
    桂东早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对华夏陆块加里东期构造事件性质的约束(附表1)
    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矿物化学:华北岩石圈地幔演化(附表2)
    陈曦, 郑建平
    2009, 18(1).
    摘要:
    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矿物化学:华北岩石圈地幔演化(附表2)
    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火山岩成因与古老地块物质贡献: 锆石U-Pb年龄及多元同位素制约
    周新华, 英基丰, 张连昌, 张玉涛
    2009, 34(1): 1-10.
    摘要:
    系统的元素及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以西乌珠穆沁旗地区和塔河地区为代表的部分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火山岩地幔源区组分中存在明确的古老地块物质贡献.与大兴安岭其他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源区组分主要为新生地壳物质特征相比, 塔河火山岩中的碎屑锆石记录了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年龄; 配套的微量元素和多元同位素特征则清晰地指示了上述两个地区火山岩的源区组分是在继承古老地块富集地幔的基础上叠加了古生代岛弧等新生地壳物质.上述研究首次为兴蒙造山带内存在前寒武古老地体以及该造山带组成特征提供了明确和系统的深部地球化学...
    中国大陆新生代上地幔铅同位素特征
    路凤香, 李方林, 韩吟文, 侯青叶
    2009, 34(1): 11-16.
    摘要:
    收集了新生代(含少量晚中生代) 301件幔源玄武岩的Pb同位素数据, 编制了系统的Pb同位素变化趋势(等值线) 图件, 现仅提供“中国大陆新生代上地幔的206Pb/204Pb比值变化趋势图”.图件显示, Pb同位素在南北方向的差异比较显著, 南北的界线大体从合肥-郑州-银川-汗腾格里峰, 结合Nd同位素的资料, 以206Pb/204Pb比值为18~18.5作为分界, 以北小于18~18.5;以南大于该值.此外初步辨认出该时期存在3种类型的地幔: 造山带地幔、裂谷型地幔及“非典型地幔”.与依据不同...
    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 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 喻学惠, 董国臣, 周肃
    2009, 34(1): 17-27.
    摘要:
    拟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基础, 结合地球物理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 从一个侧面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特别是印度-亚洲主碰撞带岩石圈结构、组成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印度-亚洲主碰撞带具有青藏高原最厚的地壳, 由初生地壳及再循环地壳两类不同性质的地壳构成; 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于构造增厚及地幔物质注入(通过岩浆作用) 增厚两种机制形成的.碰撞以来藏南地壳加厚主要发生在约50~25Ma期间.青藏岩石圈地幔在地球化学和岩石学上是不均一的, 至少存在3种地球化学端元: (1) 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端元; ...
    中生代华北南缘带状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其大陆形成演化意义
    郑建平, 余淳梅, 苏玉平, 汤华云, 魏启荣, 张志海, 路凤香
    2009, 34(1): 28-36.
    摘要:
    大陆岩石圈根的形成与破坏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对独具时空特色的华北东部地块南缘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一系列包括下地壳镁铁质-长英质的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辉石岩和上地幔橄榄岩等岩石包体进行了系统的定深、定年研究, 建立了华北中生代(~160Ma) 多块体结合部位的组成和年龄呈带状结构的岩石圈几何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在华北南缘地表出露最老~2.85Ga的岩石之下的30km处(上部下地壳), 由年龄为3.6~3.4Ga的长英质麻粒岩和辉石岩组成; 更深处30~...
    中国原生金刚石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
    张宏福, 路凤香, 赵磊, M.A.Menzies, D.P.Mattey, 梁尚莹
    2009, 34(1): 37-42.
    摘要:
    中国两大主要的原生金刚石产地--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产出有大量的高质量金刚石.通过对这些纯净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的激光消熔质谱分析, 发现这些地区单颗粒金刚石普遍存在碳同位素组成环带, 而且含固态矿物包裹体的金刚石比不含包裹体的金刚石的环带结构更为明显; 同时揭示了形成这些金刚石的碳来源于地幔深部, 即幔源碳, 而无来自地表的由重循环作用形成的壳源碳.
    锂同位素分馏机制讨论
    汤艳杰, 张宏福, 英基丰
    2009, 34(1): 43-55.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稳定同位素示踪工具, 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国际地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其应用领域涵盖了从地表到地幔的流体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地表风化作用过程中, 轻锂同位素(6Li) 优先进入固体相, 而7Li则进入流体相, 因而地表风化作用淋滤出了岩石中的重锂, 致使河水具有重的锂同位素组成, 河水又将重锂同位素组分补给海洋, 洋壳的低温蚀变作用使得海水的锂同位素组成进一步变重.在俯冲带, 由于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具有重锂同位素组成的特征, 它们上升并交代上覆的地幔楔和相邻的地幔,...
    西准噶尔包古图成矿斑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与构造、铜金成矿意义
    唐功建, 王强, 赵振华, DerekA·Wyman, 陈海红, 贾小辉, 姜子琦
    2009, 34(1): 56-74.
    摘要: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的一些小型斑岩体或脉岩与铜金矿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报道了一些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成分资料.Ⅱ、Ⅴ岩体的石英闪长斑岩中岩浆结晶锆石的定年结果分别为314.9±1.7Ma和309.9±1.9Ma, Ⅲ岩体的闪长玢岩中岩浆结晶锆石的定年结果为313.9±2.6Ma, 表明包古图地区的岩体形成于晚石炭世.包古图地区小岩体的岩石富Na、高Sr, 贫Y和Yb, 无明显的Eu异常, 具有埃达克岩特征, 同时有些岩石富集MgO (3....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
    雷能忠, 夏群科, 郝艳涛, 李佩, 冯敏
    2009, 34(1): 75-88.
    摘要:
    对来自苏北盆地盘石山、练山和方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的50个橄榄岩包体矿物进行了系统的微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 分析.结果显示, 所有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颗粒都含有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 盘石山、练山和方山橄榄岩的单斜辉石水含量分别为64×10-6~183×10-6、37×10-6~102×10-6和41×10-6~177×10-6; 斜方辉石水含量分别为16×10-6~61×10-6、13×10-6~45×10-6和21×10-6~74×10-6.几乎所有的橄榄石都没有检...
    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形成的构造环境
    康志强, 许继峰, 王保弟, 董彦辉, 王树庆, 陈建林
    2009, 34(1): 89-104.
    摘要:
    拉萨地块上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 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达过和马跃乡地区的多尼组火山岩主体为酸性岩, 包括少量的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中基性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多尼组中基性岩具有高的Cr (平均为184×10-6) 和Ni (平均为43×10-6), 富集强不相容性元素Rb、Th、U, 而亏损Nb、Ta、Ti的特点, 显示明显的弧火山岩成分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富碱火山岩浆作用
    禹尧, 徐夕生
    2009, 34(1): 105-116.
    摘要:
    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现状, 选择研究工作较为薄弱的、最东端的溧水盆地火山岩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并结合本区4个不同中生代火山盆地火山岩地球化学、岩性地层学资料, 对各盆地中4个火山旋回的火山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 溧水盆地龙王山组粗面岩的结晶年龄为128Ma, 这标志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由西向东中生代火山作用的全面展开.4个火山旋回的时代分别为: > 125Ma、125~120Ma、120~110Ma和110~90Ma.庐枞盆地的浮...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指示
    谢士稳, 高山, 柳小明, 高日胜
    2009, 34(1): 117-126.
    摘要:
    对采自宜昌三峡地区南华纪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在833Ma、785Ma出现高峰,说明此时期有两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的Hf同位素结果,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与εHf(t)值关系图表明: 910~890Ma之间锆石εHf(t)值表现为高正值(≈10,接近亏损地幔演化值),890~840Ma锆石εHf(t)值明显降低,并有负值出现,另外在890Ma处有年龄峰出现.笔者认为扬子和华夏板块的拼合可能在890Ma发生了由俯冲到陆-陆或陆-弧的碰撞,之前的高εHf...
    岩浆过程对玄武岩铁氧化状态和氧逸度的影响: 以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为例
    韩江伟, 熊小林, 朱照宇, 王强
    2009, 34(1): 127-136.
    摘要:
    使用幔源岩浆的铁氧化状态估算岩浆fO2是获得地幔氧逸度及岩浆过程对氧逸度影响的有效途径.使用湿化学法对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的主量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一些前人的工作,发现雷琼地区玄武岩的Fe3+/∑Fe比值可分为两组: 一组比值为0.20~0.35,称之正常样品; 另一组比值为0.45~0.66,称之异常样品.采用氧逸度与Fe2O3/FeO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对这些玄武岩岩浆的氧逸度进行了估算,正常样品的氧逸度为FMQ+1.1~FMQ+2.4,略高于前人由地幔捕虏体获得的本区地幔氧逸度(FM...
    华北东部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与克拉通破坏
    孙金凤, 杨进辉
    2009, 34(1): 137-147.
    摘要:
    A型花岗岩是非造山的、无水的碱性花岗岩, 具有独特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于造山后、板内非造山或者地幔热柱等伸展动力学背景, 蕴涵着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在华北东部广泛分布着一期中生代A型花岗岩及伴生的碱性岩,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它们主要侵位于早白垩世(130~110Ma), 来源于上地壳、下地壳和地幔等多元源区, 是不同成分的岩浆经过分离结晶、岩浆混合作用形成; 综合区域地球动力学研究和A型花岗岩本身的地球化学特...
    蚌埠隆起区古元古代钾长花岗岩的成因: 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制约
    杨德彬, 许文良, 裴福萍, 王清海
    2009, 34(1): 148-164.
    摘要:
    对蚌埠隆起区庄子里和磨盘山钾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 以便对其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 庄子里和磨盘山钾长花岗岩中锆石发育震荡生长环带, 且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13~1.47), 反映了岩浆成因特征.对庄子里和磨盘山钾长花岗岩中岩浆锆石进行的LA-ICP-MSU-Pb定年结果(上交点年龄) 分别为2104±20Ma和2196±190Ma, 这表明蚌埠隆起区钾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钾长花岗岩的SiO2和K2O含量分别介于69.65%~7...
    北太行紫荆关基性岩体的成因: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刘玲, 陈斌, 刘安坤
    2009, 34(1): 165-178.
    摘要:
    通过对北太行紫荆关晚中生代基性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讨论其岩浆源区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 紫荆关岩体主要由橄榄二辉石岩、角闪辉长岩和闪长岩等岩石组成.橄榄二辉石岩具有明显的堆晶结构, 可能是堆晶成因, 而角闪辉长岩和闪长岩可能是堆晶形成之后的残余岩浆的结晶.闪长岩中的斜长石显示复杂的结构和成分环带, 相对富钠的核部见富钙斜长石叠加, 后者又向富钠斜长石演化.闪长岩中的单斜辉石也显示复杂的成分环带, 主要是最边部的MgO含量比紧邻的内侧辉石更高.这表明在闪长岩形成过程中有新的幔源高温富...
    西大别浒湾高压变质带变沉积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杨赛红, 吴元保, 刘小驰, 汪晶, 彭敏, 焦文放
    2009, 34(1): 179-188.
    摘要:
    西大别山浒湾高压变质带是研究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区域, 但是该地区榴辉岩相变质时间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浒湾变质带熊店附近的一个变沉积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来确定该地区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碎屑锆石的年龄, 并确定该变质带的演化历史.该样品的变质锆石具有弱分带或无分带、低Th/U比值、重稀土含量低且相对平坦以及无明显的Eu负异常等特征.反映这些变质锆石形成时有石榴石, 而缺乏长石, 其形成对应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条件.该样品中变质锆石的206Pb...
    桂东早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对华夏陆块加里东期构造事件性质的约束
    李青, 段瑞春, 凌文黎, 胡明安, 张军波, 杨振
    2009, 34(1): 189-202.
    摘要:
    对广西东部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分别位于早古生代不整合面之下和之上的寒武纪和泥盆纪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除少数为早太古宙锆石外, 寒武纪地层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有2.7~2.6、~1.8、1.4~1.1和~1.0Ga四组峰值及分别为250Ma和105Ma的热液改造年龄记录; 泥盆纪地层碎屑锆石除少数具有古太古代年龄外, 其余主要形成于~1.7和~1.0Ga, 并记录了强烈的~100Ma的热改造事件.这些特征表明, 研究区具有华夏陆块的属性, 扬子与华夏陆块的边界应位于该区西...
    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矿物化学:华北岩石圈地幔演化
    陈曦, 郑建平
    2009, 34(1): 203-219.
    摘要:
    橄榄岩及其中矿物的组成, 特别是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 可以很好的揭示岩石圈地幔性质.在对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详细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单斜辉石的激光原位微量元素, 讨论了新生代华北内部山带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机制.阳原地区陆下岩石圈, 除个别样品的部分熔融程度为15%~20%外, 多数样品<5%, 显示该区的地幔演化是不均一的, 并表现为饱满与难熔-过渡型地幔的交叉并存.这种共存现象可以用软流圈物质对古老地幔进行不均匀侵蚀、改造和置换作用来解释.
    橄榄石中Ni、Ca、Mn含量的电子探针与激光等离子体质谱准确分析
    郑曙, 胡兆初, 史玉芳
    2009, 34(1): 220-224.
    摘要:
    镁铁-超镁铁岩浆岩中的橄榄石斑晶是示踪玄武岩原始岩浆组成, 进而示踪地幔源区组成和演化的最重要矿物.本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等离子质谱两种方法对橄榄石斑晶中Ni、Ca、Mn等具有重要成因指示意义的少量-微量元素进行准确分析.采用的电子探针方法较常规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可使元素的检出限降低3~18倍, 并且激光等离子质谱方法对4个国际标准MPI-DING玻璃(KL2-G (玄武岩)、ML3B-G (玄武岩)、StHs6/80-G (安山岩) 和T1-G (石英闪长岩)) 中Mg、Al、Ca、Ti、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