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30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冀北滦平—辽西凌源地区张家口组火山岩顶、底的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及意义
    张宏, 柳小明, 张晔卿, 袁洪林, 胡兆初
    2005, 30(4): 387-401.
    摘要:
    辽西凌源附近地区张家口组(J3z)火山岩及以前的中生代地层以北东东向构造为主,而义县组(K1y)沉积-火山岩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张家口组与义县组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新的LAICPMS的单颗粒锆石UPb的测年结果表明,辽西凌源地区张家口组的底界年龄为132Ma,顶界年龄为129.5~130Ma; 冀北滦平地区张家口组的底界年龄为136Ma,顶界年龄为135Ma.经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 (1)冀北滦平与辽西凌源地区的张家口组是可比的; 同时,说明了冀北滦平地区到辽西凌源地区的张家口组火山岩有明显的随时间迁移的特点.(2)凌源地区张家口组的顶界与义县组的底界有约5~6Ma的时间间隔,从年代学上证明了凌源附近地区张家口组与义县组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可靠性.暗示了该5~6Ma的间隔期是冀北—辽西附近地区中生代构造格架转换的主要时期,该时期也正是我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鼎盛时期; 暗示了该时期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应与构造格架的转换有直接的联系; 同时在冀北—辽西地区,该间隔期之后发生了热河动物群的大爆发,说明该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界限.(3)从年代学方面厘定了冀北滦平的大北沟组在时代上应相当于张家口组的上部层位,而不是广义义县组的底部层位.
    都龙-Song Chay变质穹隆体变形与构造年代——南海盆地北缘早期扩张作用始于华南地块张裂的证据
    颜丹平, 周美夫, 王焰, 汪昌亮, 赵太平
    2005, 30(4): 402-412.
    摘要:
    南海盆地的扩张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和晚期(32~17Ma)2个快速阶段,但2阶段在时间上相继,在形成机制上也可能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南海盆地与周围板块侧向作用的关系复杂,对扩张机制的认识一直极具争议,新的构造分析和测年资料表明“弧后扩张”及“走滑扩张”模式均与事实有出入.对位于华南地块西南缘的都龙SongChay变质穹隆体的研究表明,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时期,至少经历了2期重要的伸展构造: D1期(237~228Ma)穹隆的隆升与表露阶段,代表了印支期造山作用前的伸展构造; D2期(86~78Ma)叠加和改造阶段,并有可能始于176~146Ma,致使穹隆进一步隆升和表露.D2期构造在发育时间、伸展方向及变形方式等上既与华南地块同时期区域伸展构造特征相一致,也与南海盆地北缘早期扩张特征相一致.因此,作为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南海盆地北缘的早期扩张也是华南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伸展构造的构成部分.由此推测,南海盆地扩张的动力学机制可能主要来自于华南地块的板内变形作用,而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左行走滑作用对南海盆地新生代的扩张起到推动和加强作用.
    榴辉岩类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的信息
    王清海, 许文良, 王冬艳, 林景仟, 高山
    2005, 30(4): 413-420.
    摘要:
    利用X-荧光光谱和ICPMS测试了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榴辉岩类捕虏体的组成.主量元素为: SiO2的含量为40.88%~47.82%, TiO2为0.78%~2.00%, Al2O3为11.72%~16.08%, FeO (全铁) 为12.77%~20.29%, MgO为5.23%~11.47%, CaO为7.80%~13.11%, Na2O为0.30%~2.09%, K2O为0.13%~0.69%.榴辉岩类捕虏体具有较低的稀土元素丰度(ΣREE= (34.26~115.51) ×10-6), 且具有明显的Nb、P、Zr和Ti的负异常.捕虏体的I(Sr) 和ε(Nd, t) 值分别为0.7042~0.7085和-5.77~2.99 (L-4为-13.05).上述特征暗示本区榴辉岩类捕虏体的原岩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的特征.榴辉岩类捕虏体Nd的模式年龄和其中锆石SHRIMPUPb年龄显示它们应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基底物质.华北克拉通基底物质发生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暗示中生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曾存在一次重要的陆壳加厚过程, 这应与扬子克拉通沿北西或北西西方向深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有关.
    海南岛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及演化
    龙文国, 丁式江, 马大铨, 林义华, 莫位明, 周进波
    2005, 30(4): 421-429.
    摘要:
    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 区内构造复杂.根据沉积地层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海南岛存在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 以九所-陵水断裂为界, 可进一步划分为南部的三亚块体和中北部的五指山块体.二者的基底组成及特征明显不同, 三亚块体的基底属南海-印支地块的一部分.五指山块体在早元古代末期地壳初步固结, 形成古陆的雏形; 中元古代大规模构造热事件(1.63Ga、1.4Ga) 形成了海南岛中北部地区成型的、稳定的结晶基底; 晚元古代(0.95Ga) 构造活动相对和缓, 已固结成型的古陆局部增生.此间深大断裂即开始活动并控制前寒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 五指山块体的空间范围几乎遍及整个海南岛中北部地区.
    东濮凹陷古近系锶、硫、氧同位素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史忠生, 陈开远, 何生
    2005, 30(4): 430-436.
    摘要: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地区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多套盐岩.通过对古近系锶、硫、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古近系盐类沉积的成因及当时的古环境.研究表明: (1)东濮凹陷古近系的盐岩为陆相成因而并非来源于海水的侵入,其湖水锶同位素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高87Sr/86Sr(0.720±0.005)的壳源硅铝质岩石;(2)东濮凹陷古近系盐岩中的δ34S((28~33)×10-3)普遍偏高且大于现代海相蒸发盐中的δ34S(20×10-3),表明盐类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对硫酸盐是封闭的,而对H2S是开放的;(3)锶和氧的同位素变化特征表明: 东濮凹陷在由Es4上段向Es3上段过渡时气候较为湿润,降雨量逐渐增大,导致δ18O的降低和87Sr/86Sr值的升高;而由Es3上段向Es1段过渡时,气候骤然变得干旱,导致降雨量减小,蒸发量增大.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厚壳蛤的锶同位素年龄标定
    黄思静, 石和, 张萌, 武文慧, 沈立成, 黄成刚
    2005, 30(4): 437-442.
    摘要:
    沉积岩样品年龄的直接标定是沉积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难点之一.由于锶在海水中的残留时间(≈106a) 大大长于海水的混合时间(≈103a), 因而同一时间全球海水的锶元素在同位素组成上是均一的, 并造成地质历史中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是时间的函数, 这是锶同位素地层学(SIS) 的基本原理和利用锶同位素地层学进行海相地层定年的理论基础.本文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测试了西藏南部岗巴剖面上白垩统宗山组上段地层中厚壳蛤化石的锶同位素组成, 尝试对这些化石进行了年龄标定, 4个样品分别位于剖面累计厚度381, 362, 358和296m处, 其87Sr/86Sr比值分别为0.707832, 0.707769, 0.707768和0.707695, 年龄的标定结果分别是65.68, 69.34, 69.39和72.32Ma, 定年的平均误差为±1Ma左右.研究结果表明, 锶同位素地层学在海相地层定年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会泽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浓缩机制
    张振亮, 黄智龙, 饶冰, 管涛, 严再飞
    2005, 30(4): 443-450.
    摘要: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川-黔-滇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域的中南部, 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长期以来, 对于该矿的成矿流体来源存在着较大的争论.研究表明, 矿石中脉石矿物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 其δ13C (PDB) 为-2.1×10-3~-3.5×10-3、极差-1.4×10-3、均值-2.8×10-3, δ18O (SMOW) 为16.7×10-3~18.6×10-3、极差1.9×10-3、均值17.7×10-3, 不同矿体(不同标高)、不同产状以及相同矿体不同产状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不具明显差别; 除了纯液相包裹体(L) 和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L+V) 外, 还存在含子晶的三相包裹体(S+L+V) 和不混溶的CO2三相包裹体(VCO2+LCO2+LH2O),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0~400℃之间, 具有双峰现象; 矿床的(87Sr/86Sr) 0 (0.713676~0.717012) 不仅明显高于地幔(0.704±0.002) 和峨嵋山玄武岩(0.703932~0.707818;85件样品) 的(87Sr/86Sr) 0, 也相对高于矿区赋矿地层(C1b) 的(87Sr/86Sr) 0 (0.70868~0.70931;3件样品), 但明显低于基底岩石的(87Sr/86Sr) 0 (0.7243~0.7288;5件样品), 且成矿过程中流体基本没有发生Sr同位素分馏现象.因此, 成矿流体为均一流体, 是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产物, 具有多源性.而从气液两相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图解可以看出, 在300~400℃区间, 包裹体盐度基本被孤立为两群: 一群为5%~6% (w (NaCl)), 另一群为12%~16% (w (NaCl)).而在100~300℃特别是150~250℃区间, 包裹体盐度则基本均匀分布在7%~23% (w (NaCl)) 之间.断裂带形成压力为(50~320) ×105Pa, 矿体上覆岩石压力为(574~640) ×105Pa, 矿床成矿压力为(145~754) ×105Pa.流体在上升到断裂带后压力的剧降, 导致了沸腾作用的发生.在混合作用和沸腾作用的双重影响下, 受狭窄断裂带控制的成矿流体高度浓缩, 金属矿物得以大规模地从流体中沉淀出来, 形成品位极高的铅锌矿石.
    王古1井奥陶系油气成因及其意义
    李素梅, 庞雄奇, 邱桂强, 高永进
    2005, 30(4): 451-458.
    摘要:
    首次在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古1井奥陶系古潜山中获得深层高蜡油(含蜡量40.84%), 其富含蜡质烃, 甾、萜类等高分子量化合物含量甚微.采用分子筛络合技术对王古1井原油中的甾、萜类化合物进行了浓缩, 并对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包裹体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王古1井奥陶系原油及储层包裹烃的组成与分布具有深层孔店组烃源岩的特征, 与沙四段烃源岩相关性差, 揭示奥陶系原油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第三系沙河街组原油.正构烷烃单体同位素δ13C值分析也表明, 王古1井原油与孔店组烃源岩接近且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反映孔店组为其可能的油源岩.王古1井奥陶系油气的发现表明东营凹陷存在一套迄今尚未发现的深层油源岩, 该区具有深层油气勘探潜力.
    中国西部盆地台盆区高角度断层的成因及控油气作用分析
    康永尚, 曾联波, 张义杰, 文永红, 向辉
    2005, 30(4): 459-466.
    摘要:
    给出了中国西部盆地台盆区普遍发育高角度(倾角 > 45°) 断层的证据, 从断裂形成的力学机制上分析了高角度断层的成因, 认为中国西部盆地台盆区高角度断层的形成主要受压扭性应力场控制, 同时与脆性地层的变形特点有关.断层面静封闭压力由岩石泊桑比、上覆地层容重、断层埋藏深度和倾角、最大和最小主应力以及断层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夹角等计算, 作为断层开启性评价的一个指标, 断层面静封闭压力的计算表明, 断层的开启性随断层倾角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 沿断层面运移的油气所受浮力在平行断层面方向上的分力也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加而增加, 这就决定了高角度断层更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结合西部盆地的具体分析, 认为中国西部盆地区域性高角度断层是沟通深部成藏动力学系统与中上部成藏动力学系统的重要通道, 是中上部系统成藏的关键, 直接决定着中上部系统中油气的分布, 在每一系统内部发育的高角度断层具有使油气在断层断开的最新层位中优先充注成藏的基本规律.这些认识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 这些认识同样可推广到其他存在高角度断层的盆地中.
    前陆冲断构造带地应力响应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赵军, 彭文, 李进福, 王贵文, 李军
    2005, 30(4): 467-472.
    摘要:
    我国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山前逆冲构造带挤压应力异常强烈.强烈的构造应力不仅改变了储层的性质, 而且还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研究发现, 泥岩对地应力的响应十分灵敏, 通过泥岩的测井响应可建立对地应力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在对单井地应力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地应力的分布, 研究了地应力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并分析了地应力与构造样式的关系, 为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的油气勘探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断裂及岩浆活动对幔源CO2气成藏的作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林松辉
    2005, 30(4): 473-479.
    摘要:
    尽管CO2气在地壳浅层运聚成藏与常规的烃气相似, 都要求有丰富的源、储层、圈闭、输导系统和盖层, 但在成因或来源上与烃气有天壤之别.通过对与CO2气田(藏) 有关的深大断裂、火成岩进行综合研究认为, 岩浆是CO2运移的载体, 火成岩的发育则是断裂时空同步活动的重要标志, 幔源CO2气的成藏要素最为重要的是“运”, 即要有直接或间接与地幔相连的深大断裂, 而且, 作为一条断裂通道的活动要时空同步.故而CO2气田(藏) 的形成, 同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断裂对CO2气田(藏) 形成的控制作用表现为: (1) 深大断裂控制CO2成藏带; (2) 边界断裂及其派生的不同方向、不同级别的断裂控制了盆地内CO2气田(藏) 的形成与分布.
    基于改进BP网络算法的隧洞围岩分类
    周翠英, 张亮, 黄显艺
    2005, 30(4): 480-486.
    摘要:
    围岩分类对指导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 进行隧洞围岩分类, 在传统BP算法的基础上, 通过改进学习算法、优化传递函数和网络结构进行神经网络方法优化.采用附加动量法和学习速率自适应调整的策略改进学习算法, 使得当误差大于上临界值时, 则降低学习率, 当误差小于下临界值时, 则适当提高学习率, 这样可加快网络的训练速度, 确保网络的稳定性; 通过引入调整学习率参数, 使得传递过程更加敏感, 加快了传递函数的收敛速度, 提高了训练函数的计算精度; 通过给定隐含层节点模型的取值范围, 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 提高了泛化精度.将改进的BP网络模型应用于广东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隧洞围岩分类中, 分类结果与根据《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 》的分类结果完全一致, 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
    万州安乐寺滑坡前缘松散堆积体成因与防治对策
    简文星, 殷坤龙, 郑磊, 姚林林, 程传军, 陈丽霞
    2005, 30(4): 487-492.
    摘要:
    逐一分析了安乐寺滑坡前缘西溪铺、农机技校松散堆积体的144个勘探钻孔, 根据土体物质成分进行分层并对其因进行判断; 对相邻钻孔的土层进行比较, 将相同的土层连接起来, 绘制工程地质剖面图; 将工程地质剖面图进行综合对分析, 探讨每一土层的连续性、延伸性.按照“钻孔-剖面-成层”的研究方法, 对安乐寺滑坡前缘松散堆积体的特征及成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安乐寺滑坡前缘松散堆积体是以安乐寺滑坡前部的滑动解体作用为主, 包括残积、坡积冲积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前缘松散堆积体中存在多个滑动面, 滑动面平直、光滑, 可以分为2种类型: 一类是中深层滑动面数量较少, 规模大; 另一类是浅层滑动面, 数量较多, 规模小.滑动面的这种分布规律反映了前缘松散堆积体是一个长期不连续的变形体.最后, 考虑松散堆积体下伏卵石砂土层地质结构, 对松散堆积体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认为安乐寺前缘散堆积体采用抗滑桩支挡结合地表排水与护坡等措施进行治理是适宜的, 但抗滑桩嵌固段必须深入到卵石砂土层以下定的基岩中, 以避免抗滑桩随卵石砂土层产生整体位移.
    饱水粘性土主固结理论
    沈孝宇
    2005, 30(4): 493-497.
    摘要:
    对饱水软粘土的预压排水主固结研究应从其排水的本质出发, 即从软土在预压过程的含水量变化上研究主固结量的变化规律, 利用土的基本性质指标导出主固结比基本公式及主固结量(沉降量)、绝对主固结量、绝对固结度等理论计算方法.与传统的算法不一样的地方是这些算法与预压荷载(即固结应力) 无关系, 直接计算出主固结的效果及评价预压排水固结地基处理卸载的可行性.利用上述基本公式亦可导出剩余主固结量、主固结速率等计算式.通过实例的分析, 证明上述理论方法与观测的数据基本相符.
    高精度重力测量探测秦始皇帝陵地宫
    袁炳强, 杨明生, 刘士毅, 段清波, 苑守成, 何贤明, 徐国忠, 于国明
    2005, 30(4): 498-502.
    摘要: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考古已经取得许多重大发现, 但至今秦始皇帝陵地宫是否位于现存封土堆之下等问题尚不清楚, 因此, 利用先进技术探测秦始皇帝陵地宫对于科学保护这一重要文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高精度重力测量, 确定了秦始皇帝陵地宫的东西、南北开挖范围约170m×145m, 发现了地宫的西向墓道.通过对重力异常的定量拟合计算, 推测了秦始皇帝陵地宫可能存在墓室, 墓室东西长约50m, 南北宽约40m, 埋深约43m, 高约10m;地宫四周可能存在石质宫墙, 宫墙的中心线范围为145m×125m, 墙体宽8m, 高约14m;宫墙上部有一细夯土墙, 墙宽约15m, 高约30m.认为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之下经过大规模开挖存在墓室、宫墙、墓道等配套的地下古墓建筑群, 从一个侧面为证实秦始皇帝陵地宫位于现存封土堆之下提供了证据.
    松辽盆地北部薄互层复杂构造的精细刻画方法与应用
    崔凤林, 张向君, 王世清
    2005, 30(4): 503-508.
    摘要: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 小断块、小砂体及其隐蔽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越来越具有商业价值.松辽盆地北部薄互层复杂构造发育, 幅度5~10m的小幅度构造、断距3~5m的小断层、1~2m厚的薄砂体都可能对油气富集起到重要作用, 其精细刻画需要一系列新的技术方法.根据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和地震资料的情况, 研究了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三维相干数据体技术及相干切片断层多边形提取方法以及二维叠偏成图精确空间归位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实现了地震地质层位精细标定、断层的精细解释和二维叠偏成图.这些方法在松辽盆地北部的应用表明, 在断层的延伸位置、破碎带宽度等方面, 解释精度比常规方法有很大提高, 并能识别出断距仅为3~5m的小断层, 在二维工区获得了高精度的成图结果, 不仅提高了构造的解释精度, 而且提高了解释的效率.松辽盆地北部薄互层复杂构造的精细刻画是油藏描述和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
    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海底摄像联合应用确定平顶海山富钴结壳分布界线
    何高文, 梁东红, 宋成兵, 吴水根, 周建平, 张学华
    2005, 30(4): 509-512.
    摘要:
    平顶海山富钴结壳分布上界的确定对准确估算结壳资源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这一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通过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海底摄像的首次联合应用, 发现浅地层剖面测量揭示的海山浅部地层结构与海山结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沉积物分布的上界往往与结壳分布下界对应.通过对浅剖测量结果的分析, 并对比海底摄像资料, 可以确定沉积物分布的下界, 进而推断结壳分布的上界, 据此判断西太平洋某海山结壳分布的上界水深为1560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