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3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含盐地层中石蚕巢化石
    何欣, 卢宗盛, 翁平, 李海峰, 贾璐, 刘纯高
    2014, 39(1): 1-9. doi: 10.3799/dqkx.2014.001
    摘要:
    石蚕(昆虫纲: 毛翅目)巢化石保存在宁夏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含盐地层中, 化石呈群栖、密集、相互平行、叠层状分布, 石蚕巢为直立锥状体, 长约13 mm, 平均直径约2.5 mm.管壁具三层式结构, 包括内、外暗色有机质层和中部胶结颗粒层.暗色有机质层为泥晶结构, 以灰泥质为主;中部胶结颗粒层, 主要由有机质球粒构成, 球粒呈球形、椭球形和卵圆形等, 形态大小一致, 平均长0.3 mm, 直径0.10~0.15 mm.这些有机质球粒在管壁中排列规整, 长轴大多与石蚕巢生长方向垂直.依据管壁中规则排列的有机质球粒将六盘山盆地的石蚕巢化石归为Coprindusia遗迹属.通过对比各种造管生物形态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特征以及现生造迹昆虫的生活环境、管体形态大小、管壁胶结颗粒组成和排列方式, 综合相同层位上昆虫实体化石的分析, 六盘山盆地的管状化石可能是宁夏石蛾科宁夏石蛾属房氏宁夏石蛾(Ningxiapsyche fangi)的幼虫巢.
    埃塞俄比亚施瑞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韩世礼, 张术根, 柳建新, 丁俊, 张文山
    2014, 39(1): 10-20. doi: 10.3799/dqkx.2014.002
    摘要:
    埃塞俄比亚北部施瑞地区具有造山前、造山期和造山后3种花岗岩类型, 全岩Sm-Nd等时线测年结果表明, 造山前和造山后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824.4±15.5 Ma和517.9±5.8 Ma.3类花岗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微量元素成分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造山前花岗岩属于低钾过铝质花岗岩, 稀土分配模式属轻稀土弱富集型,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亏损P和Ti高场强元素;造山期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稀土分配模式属轻稀土富集型,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造山后花岗岩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稀土分配模式具强烈铕亏损的海鸥型,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明显亏损P和Ti高场强元素.综合研究表明: 造山前和造山期花岗岩均为I型幔源花岗岩, 构造环境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环境;造山后花岗岩为A2型壳源主花岗岩, 是在洋盆关闭和阿拉伯-努比亚地盾成熟后, 由减薄的地壳部分熔融产生.
    桂北圆石山早侏罗世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意义
    贾小辉, 王晓地, 杨文强, 牛志军
    2014, 39(1): 21-36. doi: 10.3799/dqkx.2014.003
    摘要:
    桂北圆石山花岗岩中发育大量镁铁质包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 花岗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9±2 Ma).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硅含量均一, 富碱更富钾、相对富铁而贫镁, 具有高的104×Ga/A1比值和Zr+Nb+Ce+Y含量, 属于A型花岗岩.圆石山花岗岩具有比较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0.701 7~0.710 8, εNd(t)=-7.77~-4.55).镁铁质包体则显示了稍低的ISr值(0.705 0~0.707 1)和稍高的εNd(t)值(-4.87~-2.63).花岗岩的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为: (176Hf/177Hf)i=0.282 62~0.282 70, εHf(t)=-1.68~1.17, 相应的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25~1.43 Ga之间.圆石山花岗岩可能是在伸展环境下由低成熟度的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自早侏罗世(~200 Ma)以来, 伸展作用是华南内陆构造背景的主体, 多期次的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燕山期伸展作用的直接诱因.华南内陆早侏罗世时期可能仍处于板内“后碰撞”环境.
    广东三水盆地始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张维, 方念乔
    2014, 39(1): 37-44. doi: 10.3799/dqkx.2014.004
    摘要:
    广东三水盆地的演化伴随着强烈的火山活动.为研究三水盆地各类岩石之间的演化关系, 对在盆地内的玄武岩、粗面岩和流纹岩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样品的地球化学投图表明: 玄武岩样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板内玄武岩稀土配分模式, 而其微量元素也具有Nb、Ti富集、Sr弱亏损的特征, 由部分熔融产生;粗面岩与流纹岩样品稀土与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相似, 两类岩石均经历以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过程.华南陆缘在始新世早期处于与红海相似的大陆裂谷环境, 喷发来源于深部软流圈地幔的岩浆, 但在42 Ma之后, 火山活动因区域挤压作用而停止.其后的南海扩张可能是两种作用的叠加影响的结果.
    福建泉州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特征与年代学制约
    徐先兵, 李源, 薛德杰, 谢明阳, 汤帅, 崔建军, 张岳桥
    2014, 39(1): 45-63. doi: 10.3799/dqkx.2014.005
    摘要:
    晚中生代福建沿海地区发育多期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福建泉州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和低角度正断层或拆离断层, 古构造应力场反演指示其形成于NW-SE向伸展环境.锆石U-Pb年代学指示泉州地区发育4期岩浆活动, 分别为晚侏罗世(~155 Ma)、早白垩世中期(130~125 Ma)、早白垩世末期(~109 Ma)以及晚白垩世早期(~100 Ma之后).结合构造变形的切割关系和岩浆岩年代学, 长乐-南澳剪切带左旋韧性走滑形成于130~120 Ma, 而右旋脆性剪切形成于120~100 Ma之间.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的俯冲角度变化导致福建沿海地区发育晚中生代造山带.造山作用开始于早白垩世之初, 结束于早白垩世末期, 以大规模NW-SE向伸展构造发育为标志, 其从同造山挤压到后造山伸展的转换发生于~120 Ma.
    石柱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超压顶封层的封闭机制
    杨兴业, 何生, 何治亮, 李天义, 王芙蓉
    2014, 39(1): 64-72. doi: 10.3799/dqkx.2014.006
    摘要:
    石柱复向斜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地层钻遇超压, 压力系数为1.75~2.00, 且全层段含气.地层中超压形成和保存与盖层封闭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在对超压层段泥岩压实特征以及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欠压实、生烃、构造挤压及其他增压机制在志留系超压形成所起的作用, 其中早三叠世至侏罗纪末期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生气作用引起的流体体积膨胀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控因素, 生气作用终止后无重要的增压事件发生.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溶解态天然气从地层水中出溶, 并聚集于孔喉半径较大的粉砂岩层中.志留系顶部超压顶封层中泥岩和粉砂岩频繁出现互层, 因而形成多个含气粉砂岩薄层.垂向上各个气水界面的毛细管作用力具有可叠加性, 增强了顶封层对超压的封闭能力, 使本区志留系地层中的超压保存至今.
    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煤储层异常高压形成机制
    吴财芳, 王聪, 姜玮
    2014, 39(1): 73-78. doi: 10.3799/dqkx.2014.007
    摘要:
    比德-三塘盆地含煤地层的储层压力普遍较高, 压力梯度较大, 异常高压发育.通过研究该盆地现今煤储层压力分布特点, 对煤层异常高压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明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构造作用是本区异常高压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煤储层生烃作用和顶板泥岩的封闭性次之.盆地内部断裂较少, 具有良好的圈闭条件, 储层流体富集, 压力增大, 易出现超压地层.研究区煤层生烃能力强, 含气量高, 但渗透率普遍较低, 生成的烃类气体使得储层内部流体孔隙体积膨胀产生高压.同时, 超厚的顶板泥岩封闭性较好, 在沉积过程中极易产生欠压实作用, 进一步促进了异常高压的形成.
    甲烷摩尔含量约束的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预测模型
    平宏伟, 陈红汉, ThiéryRégis
    2014, 39(1): 79-90. doi: 10.3799/dqkx.2014.008
    摘要:
    石油包裹体显微测温和体积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构石油包裹体组分和压力-温度(P-T)捕获条件, 然而, 其P-T捕获条件准确预测除精确的均一温度(Thoil)和气泡充填度(Fv)测试外, 还依赖于石油饱和压力和体积预测能力.基于改进石油流体饱和压力和气、液相摩尔体积预测精度, 建立了石油流体C7+组分摩尔含量与其Thoil和室温(20 ℃)下Fv之间的定量关系.尽管利用该定量关系可以极大地简化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过程, 还是不能避免Fv对热动力学模拟精度的影响.因此, 根据大量已知组分石油流体建立了甲烷摩尔含量约束的新的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预测模型.新模型中唯一变量即为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 并且不再依赖于专业的热动力学模拟软件(PVTsim、VTflinc、PIT和FIT-OIL), 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过程.最终, 新模型捕获压力预测精度得到评价, 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对捕获压力重构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单个石油包裹体甲烷含量定量化是未来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南海南部曾母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
    杨楚鹏, 姚永坚, 李学杰, 常晓红
    2014, 39(1): 91-98. doi: 10.3799/dqkx.2014.009
    摘要:
    利用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 对曾母盆地南康台地以及L构造中新统碳酸盐建造的三级层序发育特征进行解剖, 归纳总结研究区碳酸盐岩层序发育模式, 认为曾母盆地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5.3~16 Ma)期间发育3期较大规模的碳酸盐岩沉积旋回, 在地层上可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 即SQ1、SQ2和SQ3层序.其中SQ1与SQ3应该属于经典Ⅰ型碳酸盐岩层序, 在其岩性上由低位域的致密藻灰岩沉积、水进域的泥质灰岩和高位域的珊瑚灰岩组合构成, 代表了从开阔海沉积环境过渡至礁滩相沉积环境的发育过程;而SQ2应属于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岩层序, 以泥质灰岩凝缩层+高位域的珊瑚灰岩或碎屑灰岩序列组合为特征, 其发育基本处于水体环境持续变浅的沉积环境中.
    地下水系统中砷活化的钼同位素地球化学指示
    李梦娣, 周炼, 王焰新, 吴潇, 王帅
    2014, 39(1): 99-107. doi: 10.3799/dqkx.2014.010
    摘要:
    砷在天然环境中的迁移富集与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盆地环境地下水中砷的活化迁移机制主要为沉积物中铁/锰氢氧化物由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导致发生还原性溶解进而释放吸附在其表面的砷.钼及钼同位素为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指示参数, 且铁/锰氢氧化物对钼同位素分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将地下水的钼同位素应用于砷的活化迁移规律研究.大同盆地地下水中钼同位素比值(δ98Mo)范围为-0.12‰~+2.17‰, 相比于淡水中钼同位素组成偏重.桑干河河水的δ98Mo为+0.72‰, 与文献报道的河水平均钼同位素比值+0.7‰相当.大同盆地地下水中δ98Mo与硫化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表明Mo-Fe-S复合物可能形成于特定条件下, 并优先利用水溶液中轻的钼使地下水中δ98Mo比值升高.砷浓度与钼浓度之间的微弱负相关以及砷浓度与钼同位素之间的正相关说明, Mo-Fe-S的形成过程可能与同环境中As-Fe-S的复合物的形成存在竞争关系, 进而使得地下水中砷富集.地下水中相对偏高的δ98Mo可能来源于铁的氢氧化物对溶液中轻的钼的吸附速率高于先前吸附在铁的氢氧化物的钼的释放, 且铁的氢氧化物对水溶液中钼的再吸附这一循环过程会导致地下水中钼浓度降低及钼同位素比值的升高.钼同位素指示的循环性的铁的氢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及再氧化过程对砷的富集也有重要影响.
    浸泡作用下砂岩断裂力学特性及劣化机理
    邓华锋, 原先凡, 李建林, 罗骞, 何明
    2014, 39(1): 108-114. doi: 10.3799/dqkx.2014.011
    摘要:
    岩石的断裂韧度对于定量评价工程的安全及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岩石的破坏常常有水参与, 在库水长期浸泡作用下, 岩石的断裂力学特性将如何变化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此, 以库岸边坡典型砂岩为研究对象, 设计了长期浸泡试验, 并基于断裂韧度、变形破坏特征和微观结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1)浸泡作用下, 砂岩的断裂韧度具有明显的劣化趋势, 而且劣化幅度有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浸泡5~6月后, 劣化趋势逐渐减缓;(2)砂岩三点弯曲试验的P-CMOD关系曲线可以比较明显地分成3个阶段: 弹性阶段、屈服阶段、裂纹开展及破坏阶段, 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 弹性阶段逐渐变短, 屈服阶段逐渐变长, 裂纹开展阶段曲线下降趋势逐渐变缓, 而且达到开裂峰值荷载对应的切口张开位移逐渐增大, 砂岩有逐渐“变软”趋势, 脆性逐渐减弱, 塑性逐渐增强;(3)浸泡作用导致的润滑、软化和砂岩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微观裂纹、裂隙的发展是导致砂岩断裂韧度及其他力学参数劣化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对于把握库水长期浸泡作用下砂岩断裂力学特性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DEM的水位变幅带内稳定坡角的自动提取
    王小东, 戴福初
    2014, 39(1): 115-122. doi: 10.3799/dqkx.2014.012
    摘要:
    天然河道的平均枯水位、水位变幅带和平均洪水位, 分别与水库运行期低水位、调节水位(即水位变动带)、最高设计洪水位存在可类比性.因此, 通过获取现今天然河道的平均枯水位以下、水位变幅带以及平均洪水位以上3带内不同岩土体的稳定坡角, 这对水库蓄水后回水区内塌岸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 目视解译得到天然河道的水位变幅带范围, 采用GIS组件开发模式, 应用高分辨率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作为高程源数据, 实现了水位变幅带内稳定坡角的提取, 该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获取速度快和范围广的特点.同时, 可通过折算的方法获得水下稳定坡角度, 水上稳定坡角的获取则可按类似的方法实现, 与传统的测量或统计方法相比, 大大减少了野外工作量, 即使人类无法涉足的区域, 也能获取详细的信息, 并能一次性获得足够多的样本数据, 便于不同岩土体稳定坡角的对比与统计分析, 可为水库回水区塌岸预测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