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32卷 第6期
2007, 32(6): 727-740.
摘要:
烃源岩存在生烃和排烃过程, 高-过成熟区还叠加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 从海相地层残余有机质出发评价烃源岩的反演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探索生命系统与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为主题的地球生物学为正演烃源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地球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地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地球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要素) 为恢复烃源岩形成时的生产力及其组成、沉积有机质的量和类型、有机埋藏量及其过程和类型等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 分别论述了如何利用地球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定量计算原始生产力、沉积有机质和...
烃源岩存在生烃和排烃过程, 高-过成熟区还叠加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 从海相地层残余有机质出发评价烃源岩的反演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探索生命系统与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为主题的地球生物学为正演烃源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地球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地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地球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要素) 为恢复烃源岩形成时的生产力及其组成、沉积有机质的量和类型、有机埋藏量及其过程和类型等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 分别论述了如何利用地球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定量计算原始生产力、沉积有机质和...
2007, 32(6): 741-747.
摘要:
地球生物相是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之一.地球生物相是地史时期地球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记录的一系列生物(有机) 特征的综合.这些生物(有机) 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以反映出其动力学过程.地球生物相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有机质形成、沉积到埋藏过程中的演化, 并由此可以定量恢复有机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地球生物相中有机质形成的基础, 即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生物化石的类别、生物的丰度和分异性、生物的保存状态、生物类群结构分析(如生物的优势类群、特征类群、生物组合或生物...
地球生物相是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之一.地球生物相是地史时期地球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记录的一系列生物(有机) 特征的综合.这些生物(有机) 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以反映出其动力学过程.地球生物相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有机质形成、沉积到埋藏过程中的演化, 并由此可以定量恢复有机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地球生物相中有机质形成的基础, 即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生物化石的类别、生物的丰度和分异性、生物的保存状态、生物类群结构分析(如生物的优势类群、特征类群、生物组合或生物...
2007, 32(6): 748-754.
摘要:
现代海洋生物有机组分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利用正演法评价海相优质烃源岩的重要中间环节, 可以为估算沉积过程中有机质的损耗提供参考.从化学组成来看, 生物体的脂类与原油成分最为接近, 而且与其他生化组分相比, 脂类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可以长期保存在地层中, 因此脂类是最重要的生油母质.温度、盐度、CO2等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对生物脂类组成有重要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的生物对烃源岩有机质的贡献也不同.海水中的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受原始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在特定生境中, 在一定的...
现代海洋生物有机组分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利用正演法评价海相优质烃源岩的重要中间环节, 可以为估算沉积过程中有机质的损耗提供参考.从化学组成来看, 生物体的脂类与原油成分最为接近, 而且与其他生化组分相比, 脂类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可以长期保存在地层中, 因此脂类是最重要的生油母质.温度、盐度、CO2等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对生物脂类组成有重要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的生物对烃源岩有机质的贡献也不同.海水中的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受原始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在特定生境中, 在一定的...
2007, 32(6): 755-758.
摘要:
准确评估古生产力变化对了解古气候、古海洋演化, 探索石油、天然气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十分重要.尽管众多的地球化学指标被用于表征海洋生产力, 但大多指标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导致信息失真, 其应用仅限于第四纪沉积物.在现代海洋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从海水铁制约海洋生产力的生物地球化学原理出发, 提出了碳酸盐中的铁作为古生产力的一个新指标.该指标用于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纪瓜德鲁普统-乐平统全球界限附近海相碳酸盐的研究, 发现它与响应生产力变化的δ13C有相同的变化, 说明海相碳酸盐中的铁可以表征地质...
准确评估古生产力变化对了解古气候、古海洋演化, 探索石油、天然气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十分重要.尽管众多的地球化学指标被用于表征海洋生产力, 但大多指标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导致信息失真, 其应用仅限于第四纪沉积物.在现代海洋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从海水铁制约海洋生产力的生物地球化学原理出发, 提出了碳酸盐中的铁作为古生产力的一个新指标.该指标用于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纪瓜德鲁普统-乐平统全球界限附近海相碳酸盐的研究, 发现它与响应生产力变化的δ13C有相同的变化, 说明海相碳酸盐中的铁可以表征地质...
2007, 32(6): 759-766.
摘要:
通过对扬子克拉通古大陆边缘不同时期沉积岩的Mo同位素进行测定, 结合Mo微量元素组成, 对古大陆边缘Mo的自生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Mo丰度对原始有机碳堆积速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其原始有机碳堆积速率在0.17~0.67mmol/m2/day之间.利用已建立的现代大陆边缘δ98Mo与有机碳埋藏速率模型, 对该区不同时期沉积岩的有机碳埋藏速率进行恢复.结果表明, 扬子克拉通显生宙不同时期沉积岩的有机碳埋藏速率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43~2.87mmol/m2/day), 并与原始有机碳堆...
通过对扬子克拉通古大陆边缘不同时期沉积岩的Mo同位素进行测定, 结合Mo微量元素组成, 对古大陆边缘Mo的自生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Mo丰度对原始有机碳堆积速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其原始有机碳堆积速率在0.17~0.67mmol/m2/day之间.利用已建立的现代大陆边缘δ98Mo与有机碳埋藏速率模型, 对该区不同时期沉积岩的有机碳埋藏速率进行恢复.结果表明, 扬子克拉通显生宙不同时期沉积岩的有机碳埋藏速率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43~2.87mmol/m2/day), 并与原始有机碳堆...
2007, 32(6): 767-773.
摘要:
根据碳酸盐碳同位素和有机(干酪根) 碳同位素记录, 结合碳循环模式, 计算得到了浙江煤山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第23-40层的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在第23-24层和第27-29层下部出现forg的两个高峰值, 与绿硫细菌反映的两个缺氧环境条件相对应.在第25-26层和第32-34层出现两个forg低谷值, 与2-甲基藿烷指示的两次蓝细菌繁盛(第26层和第29层上部到第34层) 基本吻合.这些结果反映了forg与埋藏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forg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比较复杂,...
根据碳酸盐碳同位素和有机(干酪根) 碳同位素记录, 结合碳循环模式, 计算得到了浙江煤山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第23-40层的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在第23-24层和第27-29层下部出现forg的两个高峰值, 与绿硫细菌反映的两个缺氧环境条件相对应.在第25-26层和第32-34层出现两个forg低谷值, 与2-甲基藿烷指示的两次蓝细菌繁盛(第26层和第29层上部到第34层) 基本吻合.这些结果反映了forg与埋藏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forg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比较复杂,...
2007, 32(6): 774-780.
摘要:
根据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岩性组合特征, 大隆组可以划分7种沉积类型, 它们的岩性、岩相在纵、横向上往往表现为突变.大隆组是晚二叠世海侵期的产物, 其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非常密切, 尤其是厌氧、缺氧环境下的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更为紧密.海侵期的沉积物、古斜坡沉积环境及低沉积速率使大隆组具有烃源岩发育和形成的潜力.
根据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岩性组合特征, 大隆组可以划分7种沉积类型, 它们的岩性、岩相在纵、横向上往往表现为突变.大隆组是晚二叠世海侵期的产物, 其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非常密切, 尤其是厌氧、缺氧环境下的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更为紧密.海侵期的沉积物、古斜坡沉积环境及低沉积速率使大隆组具有烃源岩发育和形成的潜力.
2007, 32(6): 781-788.
摘要:
为了弄清海洋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参与油气资源形成和演化的潜在机制, 进行了现代海洋热泉和冷泉等环境中微生物类型分析和生物量估算, 探讨了极端微生物活动和油气资源的潜在关系.认为海洋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类型主要为细菌和古细菌, 热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异养发酵菌、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冷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ANME-2族的厌氧甲烷氧化古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ANME-1族厌氧甲烷氧化古菌.这些极端微生物利用CH4和H2S等气体进行能量固定, 有较高的生物丰度和较低的分异度, 具有垂向和水平分带性, 并能营...
为了弄清海洋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参与油气资源形成和演化的潜在机制, 进行了现代海洋热泉和冷泉等环境中微生物类型分析和生物量估算, 探讨了极端微生物活动和油气资源的潜在关系.认为海洋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类型主要为细菌和古细菌, 热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异养发酵菌、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冷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ANME-2族的厌氧甲烷氧化古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ANME-1族厌氧甲烷氧化古菌.这些极端微生物利用CH4和H2S等气体进行能量固定, 有较高的生物丰度和较低的分异度, 具有垂向和水平分带性, 并能营...
2007, 32(6): 789-796.
摘要:
探讨陆棚环境缺氧沉积的成因, 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地区中二叠世栖霞组有机质丰富, 出现多方面缺氧沉积特征, 同时多门类底栖生物繁盛, 其成因一直令人困惑.简要介绍了陆棚浅海缺氧环境的生物特征及古氧相划分, 分析了栖霞组一个由纹层状灰岩和块状灰岩组成的典型的沉积序列的古氧相特征.块状灰岩的生物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常氧沉积环境; 而纹层状灰岩的生物特征偏向常氧相,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偏向厌氧相, 体现了陆棚缺氧沉积环境水体溶氧量不稳定的特点.栖霞组...
探讨陆棚环境缺氧沉积的成因, 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地区中二叠世栖霞组有机质丰富, 出现多方面缺氧沉积特征, 同时多门类底栖生物繁盛, 其成因一直令人困惑.简要介绍了陆棚浅海缺氧环境的生物特征及古氧相划分, 分析了栖霞组一个由纹层状灰岩和块状灰岩组成的典型的沉积序列的古氧相特征.块状灰岩的生物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常氧沉积环境; 而纹层状灰岩的生物特征偏向常氧相,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偏向厌氧相, 体现了陆棚缺氧沉积环境水体溶氧量不稳定的特点.栖霞组...
2007, 32(6): 797-802.
摘要:
钙质微生物岩是各种微生物生命活动引起的特殊的碳酸盐建造, 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及显生宙等重大地质转折期, 在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微生物岩中大量微生物化石的存在反映当时的海洋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明显偏低的钼同位素值显示在前寒武纪相当长的时期里, 海洋底部处于缺氧状态.Th/U值的急剧降低和黄铁矿在浅水台地区的广泛出现显示二叠纪大绝灭后, 海洋环境也同样呈现缺氧的还原状态.高生产力和还原的沉积环境为生物有机质的埋藏及烃源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前寒武纪及晚泥盆世微生物岩中沥青的发现, ...
钙质微生物岩是各种微生物生命活动引起的特殊的碳酸盐建造, 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及显生宙等重大地质转折期, 在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微生物岩中大量微生物化石的存在反映当时的海洋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明显偏低的钼同位素值显示在前寒武纪相当长的时期里, 海洋底部处于缺氧状态.Th/U值的急剧降低和黄铁矿在浅水台地区的广泛出现显示二叠纪大绝灭后, 海洋环境也同样呈现缺氧的还原状态.高生产力和还原的沉积环境为生物有机质的埋藏及烃源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前寒武纪及晚泥盆世微生物岩中沥青的发现, ...
2007, 32(6): 803-810.
摘要:
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成冰事件控制着全球(尤其是华南地区) 的海平面变化, 从而决定着生境型及生产力的变化.冈瓦纳大陆成冰事件造成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有4次全球性海退, 其中Tournasian末期到Visean早期的海退在华南地区最为明显, 导致生境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盆地相区, 由斜坡相(Ⅴ1) 转变为下部浅海上部(Ⅳ1).在远岸碳酸盐台地区, 由上部浅海(Ⅲ1)、(Ⅲ2) 转变为潮间带(Ⅱ1)、潮下带(Ⅱ2).在连岸碳酸盐台地区, 由浅水碳酸盐沉积区(Ⅱ1)、(Ⅱ2) 转变为陆相或海陆...
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成冰事件控制着全球(尤其是华南地区) 的海平面变化, 从而决定着生境型及生产力的变化.冈瓦纳大陆成冰事件造成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有4次全球性海退, 其中Tournasian末期到Visean早期的海退在华南地区最为明显, 导致生境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盆地相区, 由斜坡相(Ⅴ1) 转变为下部浅海上部(Ⅳ1).在远岸碳酸盐台地区, 由上部浅海(Ⅲ1)、(Ⅲ2) 转变为潮间带(Ⅱ1)、潮下带(Ⅱ2).在连岸碳酸盐台地区, 由浅水碳酸盐沉积区(Ⅱ1)、(Ⅱ2) 转变为陆相或海陆...
2007, 32(6): 811-818.
摘要:
自泥盆纪埃姆斯期, 广西受陆内裂陷影响, 形成碳酸盐台地与台沟间列的构造格局.吉维特期开始, 六景及相邻的黎塘一带逐渐形成孤立台地的沉积背景.吉维特期, 六景剖面的民塘组为以竹节石为特色的礁前斜坡生态系, 尽管目前没有出露生物礁, 从礁前角砾岩可以恢复曾经存在的礁生态系.而黎塘一带塘家湾组为以珊瑚、层孔虫、腕足类为主要特色的台地生态系.弗拉斯期, 六景剖面的谷闭组则为少量珊瑚、腕足、层孔虫为特色的局限-半开放台地生态系.黎塘一带的桂林组仍为以珊瑚、层孔虫、腕足类为主要特色的台地生态系.六景、黎塘...
自泥盆纪埃姆斯期, 广西受陆内裂陷影响, 形成碳酸盐台地与台沟间列的构造格局.吉维特期开始, 六景及相邻的黎塘一带逐渐形成孤立台地的沉积背景.吉维特期, 六景剖面的民塘组为以竹节石为特色的礁前斜坡生态系, 尽管目前没有出露生物礁, 从礁前角砾岩可以恢复曾经存在的礁生态系.而黎塘一带塘家湾组为以珊瑚、层孔虫、腕足类为主要特色的台地生态系.弗拉斯期, 六景剖面的谷闭组则为少量珊瑚、腕足、层孔虫为特色的局限-半开放台地生态系.黎塘一带的桂林组仍为以珊瑚、层孔虫、腕足类为主要特色的台地生态系.六景、黎塘...
2007, 32(6): 819-827.
摘要:
在回顾五峰组-龙马溪组两个地层单位沿革并重申其定义与划分基础上, 重建了华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及其相关地层序列的区域地层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中奥陶-志留纪黑色笔石岩系的穿时性、以及相关地层序列纵向演化特征与岩石圈板块挠曲模式的联系, 结合所发现钾质斑脱岩源岩的板块汇聚背景, 以及该阶段海平面升降与黑色岩系对应关系, 提出控制该阶段华南黑色岩系的时空展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即该阶段自南东向北西的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幕式汇聚过程所产生的岩石圈板块挠曲-周缘前陆盆地的同向迁移, 以及该阶段两次全球性的三...
在回顾五峰组-龙马溪组两个地层单位沿革并重申其定义与划分基础上, 重建了华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及其相关地层序列的区域地层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中奥陶-志留纪黑色笔石岩系的穿时性、以及相关地层序列纵向演化特征与岩石圈板块挠曲模式的联系, 结合所发现钾质斑脱岩源岩的板块汇聚背景, 以及该阶段海平面升降与黑色岩系对应关系, 提出控制该阶段华南黑色岩系的时空展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即该阶段自南东向北西的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幕式汇聚过程所产生的岩石圈板块挠曲-周缘前陆盆地的同向迁移, 以及该阶段两次全球性的三...
2007, 32(6): 828-844.
摘要: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 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 以宏体藻类为主, 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 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 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 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 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 以宏体藻类为主, 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 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 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 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
2007, 32(6): 845-852.
摘要:
贵州松桃大塘坡地区的南华系是研究古代天然气渗漏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理想地区之一.该区冷泉碳酸盐岩由两类岩石组成: 一是两界河组含砾砂岩中(Sturtian冰期早期) 的白云岩丘或透镜体; 二是之上的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含锰岩系中的似层状或透镜状菱锰矿矿体及少量白云岩透镜体.该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具明显的负偏特征, 充填在菱锰矿矿石气孔中的沥青碳同位素为-30.98‰, 并具有异常高的硫同位素正值.结合冷泉碳酸盐岩的空间分布、古天然气渗漏构造、菱锰矿的沉积有机质等特征分析, 认为其与现代冷泉碳酸盐...
贵州松桃大塘坡地区的南华系是研究古代天然气渗漏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理想地区之一.该区冷泉碳酸盐岩由两类岩石组成: 一是两界河组含砾砂岩中(Sturtian冰期早期) 的白云岩丘或透镜体; 二是之上的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含锰岩系中的似层状或透镜状菱锰矿矿体及少量白云岩透镜体.该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具明显的负偏特征, 充填在菱锰矿矿石气孔中的沥青碳同位素为-30.98‰, 并具有异常高的硫同位素正值.结合冷泉碳酸盐岩的空间分布、古天然气渗漏构造、菱锰矿的沉积有机质等特征分析, 认为其与现代冷泉碳酸盐...
2007, 32(6): 853-860.
摘要:
在5000余块海相烃源岩样品筛选结果的基础上, 根据90余块不同类型未成熟-成熟烃源岩的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 并与自然演化剖面相结合, 对烃源岩有机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恢复系数进行研究.海相优质烃源岩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o < 0.8%) TOC (totalorganiccarbon) 变化不明显, 在成熟阶段中晚期TOC残余随成熟度增加逐渐降低, 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变化又不明显.高成熟-过成熟优质烃源岩TOC原始一般Ⅰ型最高降低40%, 恢复系数1.68;Ⅱ1型最高降低32%, 恢...
在5000余块海相烃源岩样品筛选结果的基础上, 根据90余块不同类型未成熟-成熟烃源岩的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 并与自然演化剖面相结合, 对烃源岩有机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恢复系数进行研究.海相优质烃源岩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o < 0.8%) TOC (totalorganiccarbon) 变化不明显, 在成熟阶段中晚期TOC残余随成熟度增加逐渐降低, 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变化又不明显.高成熟-过成熟优质烃源岩TOC原始一般Ⅰ型最高降低40%, 恢复系数1.68;Ⅱ1型最高降低32%, 恢...
2007, 32(6): 861-867.
摘要:
海相优质烃源岩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沉积盆地内保存的残余有机质从生物物质到烃源岩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 即从生物物质到沉积有机质的形成阶段和从沉积有机质到残余有机质的烃源岩形成阶段, 后者包括沉积有机质在未熟阶段经历生物化学作用成为埋藏有机质和在成熟-过成熟阶段经历热解作用成为残余或风化残余有机质两个亚阶段.烃源岩反演分析是利用残余或风化残余有机质的量来推断埋藏有机质的量或者原始生烃潜力.而正演分析则是根据沉积物沉积环境、生物物质及其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特征运用地...
海相优质烃源岩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沉积盆地内保存的残余有机质从生物物质到烃源岩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 即从生物物质到沉积有机质的形成阶段和从沉积有机质到残余有机质的烃源岩形成阶段, 后者包括沉积有机质在未熟阶段经历生物化学作用成为埋藏有机质和在成熟-过成熟阶段经历热解作用成为残余或风化残余有机质两个亚阶段.烃源岩反演分析是利用残余或风化残余有机质的量来推断埋藏有机质的量或者原始生烃潜力.而正演分析则是根据沉积物沉积环境、生物物质及其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特征运用地...
2007, 32(6): 868-870.
摘要:
研究区位于广西扶绥县东门镇和柳桥镇之间, 主要分布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地层.上二叠统包括合山组、上二叠统礁灰岩和大隆组.下三叠统罗楼组由泥岩和灰岩组成.大隆组主要为放射虫硅质岩和泥岩, 含有丰富的放射虫、有孔虫、介形虫、菌藻类、腕足类、菊石类和双壳类化石, 是好的烃源岩层.礁灰岩具有大量裂隙和孔洞, 是好的储集层.在柳桥地区东攀剖面、岜陇剖面和岜料剖面, 礁灰岩裂隙和孔洞普遍被沥青充填.研究区上二叠统礁灰岩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研究区位于广西扶绥县东门镇和柳桥镇之间, 主要分布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地层.上二叠统包括合山组、上二叠统礁灰岩和大隆组.下三叠统罗楼组由泥岩和灰岩组成.大隆组主要为放射虫硅质岩和泥岩, 含有丰富的放射虫、有孔虫、介形虫、菌藻类、腕足类、菊石类和双壳类化石, 是好的烃源岩层.礁灰岩具有大量裂隙和孔洞, 是好的储集层.在柳桥地区东攀剖面、岜陇剖面和岜料剖面, 礁灰岩裂隙和孔洞普遍被沥青充填.研究区上二叠统礁灰岩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2007, 32(6): 871-878.
摘要:
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几十年来我国在生物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生物礁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油气区隐伏生物礁的地球物理识别与预测方法也日趋成熟, 生物礁储层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进一步深入.油气区生物礁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综合程度不够; 二是生物礁成油系统研究薄弱; 三是生物礁分布规律与地质预测精细程度不够.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将向综合的生物礁生态-沉积体系研究以及生物礁地球生物学研究方向发展; 二是生物礁与油气成...
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几十年来我国在生物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生物礁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油气区隐伏生物礁的地球物理识别与预测方法也日趋成熟, 生物礁储层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进一步深入.油气区生物礁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综合程度不够; 二是生物礁成油系统研究薄弱; 三是生物礁分布规律与地质预测精细程度不够.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将向综合的生物礁生态-沉积体系研究以及生物礁地球生物学研究方向发展; 二是生物礁与油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