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43卷  第S2期

    显示方式:
    浙西开化地区新元古代(~828 Ma)弧后盆地扩张——来自类复理石和辉绿岩墙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唐增才, 陈忠大, 胡开明, 周汉文, 吴小勇, 董学发, 赵旭东, 余盛强
    2018, (S2): 1-15. doi: 10.3799/dqkx.2018.572
    摘要:
    浙西开化地区处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骆家门组类复理石建造沿苏庄-石柱断裂两侧分布,南东侧解元岭地区侵入有一组辉绿岩墙群,北西侧杨岭地区发现沉凝灰岩夹层.定年结果显示,杨岭地区沉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30.9±4.9) Ma,解元岭辉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数据限定其成岩年龄下限为(828.2±8.7) Ma.辉绿岩以高Al2O3(15.82%~17.09%),低TiO2(0.64%~1.37%),贫K2O(0.01%~0.04%)为特征,具有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La/Yb)N=1.02~1.78,(Ce/Yb)N=0.93~1.72,与MORB和BABB类似,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Th、Pb的富集,Nb/U=11.67~28.17,La/Nb=1.21~2.02,Th/Ta=1.79~2.86,则表明岩石形成过程中遭受了弱的地壳物质的混染,显示其更可能是古华南洋向北西扬子陆块俯冲消减诱发弧后小洋盆扩张的产物,同时暗示双溪坞弧可能系裂离弧,更进一步表明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在新元古代(~828 Ma或更晚)尚未完成碰撞拼贴.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洋内俯冲及构造格局——来自诸暨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研究的证据
    董学发, 周宗尧, 余盛强, 唐增才, 赵旭东, 肖庆辉
    2018, (S2): 16-32. doi: 10.3799/dqkx.2018.110
    摘要:
    江南造山带东段浙西北地区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选择浙江诸暨青顶山地区出露的一套基性-超基性岩为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形成于~860 Ma.锆石εHf(t)值分别为+9.7和+9.5.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分为“低铝高镁型”和 “高铝低镁型”两类.前者岩石以高钛、镁、铁,低铝,富Cr、Ni,低的Sr/Y值为特征,后者则以低钛、镁、铁,高铝,贫Cr、Ni,高的Sr/Y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指示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形成于洋内弧环境,其成因可能与俯冲大洋板片熔融与不同深度的地幔楔交代有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龙门山洋内弧(1 172~840 Ma)-皖赣弧间盆地(1 061~827 Ma)-万年陆缘弧(~840 Ma)-赣湘弧后盆地(820~830 Ma)”的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多岛弧盆系大地构造格架,为江南造山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内蒙中部白音乌拉地区晚古生代碰撞后多阶段火山-侵入活动的时序与特征
    许元全, 童英, 张华锋
    2018, (S2): 33-48. doi: 10.3799/dqkx.2018.131
    摘要:
    白音乌拉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隶属兴蒙造山带西段.该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但关于其详细的活动时序和演化特点仍存在不同看法.为此,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厘定几类岩石的就位时序为:含角砾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灰色少斑流纹岩组合(围岩)→青灰色多斑流纹岩→砖红色流纹斑岩→碱性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含角砾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围岩)包含两组锆石年龄结果,分别为312.2±2.8 Ma(n=5,MSWD=0.098)和293±2 Ma(n=10,MSWD=0.95),青灰色多斑流纹岩和砖红色流纹斑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296±2 Ma(n=21,MSWD=1.4)和294±2 Ma(n=18,MSWD=0.2),稍早于碱性花岗岩的年龄(约285~290 Ma).该结果与~311 Ma、~297 Ma和~291 Ma等3个阶段的区域火山-侵入活动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灰色少斑流纹岩(围岩)及青灰色多斑流纹岩为钙碱性钾质系列,而砖红色流纹斑岩和碱性花岗岩则为碱性-过碱性钠质系列,显示出岩浆性质由钙碱性向碱性-过碱性系列演化的特征.该特征与二连-贺根山北侧岩浆岩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岩浆演化趋势相同,属区域性岩浆演化特征,与世界典型造山带的碰撞后岩浆演化趋势非常一致.总体而言,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期间,内蒙中部二连-贺根山以北地区的岩浆作用形成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
    内蒙古小黑山地区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赵志雄, 贾元琴, 王金荣, 许海, 熊煜, 王新亮, 刘强, 高伟, 高鉴, 刘孟合
    2018, (S2): 49-59. doi: 10.3799/dqkx.2018.202
    摘要:
    对内蒙古北山地区的小黑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以探讨该地区构造演化作用.锆石测年结果显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61.5±1.5 Ma,形成于中奥陶世;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结晶年龄为436.1±1.5 Ma,形成于早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具有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特征,富集轻稀土(LREEs)、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K和不相容元素Th、U,亏损重稀土(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Ti.石英闪长岩属于偏铝质钙碱性系列,具有相对平缓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配分形式,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具有弱的负Eu异常,δEu=0.69~0.92;相对亏损Nb、Ta、P、Sr、Ti,富集Rb、K.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加厚地壳,构造环境为同碰撞,而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板片碰撞后续火山弧环境,进而认为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代表的古生代洋盆向北俯冲消亡时间介于436.1~461.5 Ma.
    茫崖二长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Lu-Hf 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
    徐楠, 吴才来, 雷敏, 张昕, 陈红杰, 郭文峰, 郑坤, 高栋, 刘俊壮
    2018, (S2): 60-80. doi: 10.3799/dqkx.2018.326
    摘要:
    阿克腾龙山二长花岗岩位于南阿尔金茫崖地区北侧,讨论其成因类型、成岩年代以及构造环境,进而探讨南阿尔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及壳幔相互关系.利用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了岩体的成因类型、成岩时代、物质来源和成岩环境.研究表明,该岩体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而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以角闪石、磷灰石和金红石为主的分离结晶.岩体的成岩年龄为435~449 Ma.锆石的εHf(t)正、负值各半,说明岩体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和新生地壳的混合物质,可能是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并混合部分古老地壳物质形成,或者是新生地壳和古老地壳的混合物质部分熔融,经历分离结晶而成.成岩环境可能是俯冲洋壳板片断离后,由碰撞挤压转向伸展抬升的构造环境.
    南秦岭沙河湾和曹坪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黄倩雯, 时毓, 刘明辉, 刘希军, 柏治安, 覃康乐
    2018, (S2): 81-102. doi: 10.3799/dqkx.2018.316
    摘要:
    对南秦岭沙河湾和曹坪岩体花岗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两个岩体富碱、富镁,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Y和Yb等,大部分样品的Eu元素显示无异常或弱正异常(δEu=1.00~1.12),仅有一个样品Eu元素为中等负异常(δEu=0.66).锆石U-Pb年龄分析显示,沙河湾岩体和曹坪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14~207 Ma和215~212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沙河湾岩体的εHf(t)值为-1.38~1.8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30~1.11 Ga;曹坪岩体的εHf(t)值为-1.0~3.1,tDM2为1.29~1.03 Ga.沙河湾和曹坪岩体中的绝大部分样品具有相似的岩石学、形成时代、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显示两岩体具有同源性.研究表明,两个岩体的母岩浆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与地幔物质的混合,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发生拆沉作用的伸展阶段.指示勉略洋在晚三叠世之前已完全闭合,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造山运动已达到后期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的岩石圈大尺度热结构特征
    支剑丽, 杜劲松, 陈超
    2018, (S2): 103-118. doi: 10.3799/dqkx.2018.550
    摘要:
    岩石圈热结构是生热元素及深部热状态和构造-热活动的综合反映,同时又会对岩石圈的演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利用S2.9EA地幔三维横波速度模型,基于深部岩石温度与地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反演得到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上地幔顶部75~250 km深度范围内的温度分布与“热学”岩石圈厚度分布;将反演得到的75 km深度处的温度分布作为底面约束、地表温度作为顶面约束,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推算了地壳温度场与地表热流分布;预测与实测地表热流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反演方法与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热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与垂向不均匀分布特征;浅层温度分布与盆山构造特征一致,且与150 km 深度以下温度分布呈现立交特征.基于岩石圈上地幔高、低温异常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盆地热结构性质、盆山接触关系、天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拆沉、盆山的构造-热演化过程以及印度-青藏高原碰撞对研究区岩石圈上地幔温度结构的远程影响,为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与深部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资料.
    四川甲基卡锂矿床花岗岩体中云母类矿物的元素组成对矿区成矿条件的指示
    侯江龙, 李建康, 王登红, 陈振宇, 赵鸿, 李超
    2018, (S2): 119-134. doi: 10.3799/dqkx.2018.108
    摘要:
    四川康定甲基卡超大型锂矿是我国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床,矿区中南部呈岩株状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常被认为是伟晶岩的“成矿母岩”,对其开展系统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矿区稀有金属的成矿条件和矿化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电子探针(EMP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获得了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中云母的主、微量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为原生黑云母,具有富Al、Fe,贫Mg的物质组成特征,类型为铁叶云母(但接近黑鳞云母);白云母与黑云母呈交生状反应关系,综合岩石学宏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岩相学特征,其属于原生白云母,具有富Al,贫Fe、Mg的特征,为纯白云母.利用黑云母全铝压力计和钛含量温度计的计算表明,黑云母的结晶压力约变化于430~560 MPa,平均480 MPa,结晶温度约变化于480~550 ℃,平均520 ℃.黑云母化学成分显示岩浆氧逸度变化于10−17~10−18,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还原环境,且自南向北岩体氧逸度有增高的趋势.此外,云母主、微量化学成分研究还表明,岩体中稀有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云母中,以黑云母中为最高.黑云母中稀有元素含量变化与岩体结晶分异程度密切相关,利用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判定二云母花岗岩属S型花岗岩,其形成主要与壳源岩浆有关.通过对二云母花岗岩中云母类矿物的元素组成研究,指出岩体形成于高压、还原环境,这对于甲基卡矿区稀有金属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南岭东段园岭寨斑岩型钼矿成因: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证据
    魏娜, 黄凡, 王岩, 郭唯明, 韩景仪, 曾载淋, 曾跃, 温珍连
    2018, (S2): 135-148. doi: 10.3799/dqkx.2018.194
    摘要:
    园岭寨钼矿是南岭地区发现的首例大型斑岩型独立钼矿床,目前查明钼金属量达20万 t. 矿体主要产出在园岭寨花岗斑岩与寻乌组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中. 为了揭示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来源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矿机制,开展了详细的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 研究表明,矿床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呈群、星散状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部分呈带状分布,一般集中在4~15μm,形态多样,主要有负晶型、椭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等. 包裹体类型主要有纯气或纯液相包裹体、两相型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富液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含液相CO2气液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以富含Na+、Ca+、Cl、SO42−、H2O、CO2、H2等为特征,为CO2-H2O-NaCl(CaCl2)体系,且有较强的还原性.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70~350 ℃,平均值为257 ℃,盐度NaCleq主要集中在1.40%~12.97%,流体密度为0.687~0.973 g/cm3,平均值为0.848 g/cm3,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贫F富Cl的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成矿流体,且富Cu、Mo、Sb、Bi等中高温成矿金属元素,相对富Co、Ni,暗示可能与深部或地幔流体有某种联系. 成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值范围为−50.2‰~−43.5,δ18O值范围为2.69‰~5.69‰,为岩浆水和天水混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金属硫化物的δ34S‰的变化范围为−1.5‰~1.6‰,表明硫的来源比较单一,以深源硫为主. 流体不混溶(减压沸腾)和不同流体混合为园岭寨钼矿形成的主要成矿机制.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中碳酸盐胶结物赋存状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贾俊民, 荣辉, 焦养泉, 吴立群, 郭煦劼, 曹民强, 崔政劼, 陶振鹏
    2018, (S2): 149-161. doi: 10.3799/dqkx.2018.115
    摘要:
    砂岩型铀矿床中碳酸盐胶结物往往被作为研究成矿流体的示踪剂,然而它普遍存在种类多样化及沉积-成岩多阶段性等特点,判断其是否属于铀成矿阶段产物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RD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铀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种类、赋存状态及生成序列,在此基础上,结合碳酸盐胶结物与铀矿体空间配置规律探讨了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铀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类型主要包括白云石、菱铁矿、铁白云石和方解石.白云石以接触式胶结为主,常见镶嵌粒状结构,其平均含量在部分氧化带中最高.菱铁矿以接触式胶结为主,常见残留的自形晶骸,其平均含量在还原带中最高.铁白云石以接触式、孔隙式胶结为主,常见镶嵌粒状结构,其平均含量在过渡带中最高.方解石常见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以镶嵌粒状结构为主,其平均含量在微弱氧化带中最高.(2)碳酸盐胶结物由早到晚生成序列为:白云石→菱铁矿→铁白云石→方解石.在薄片中观察到:①菱铁矿、铁白云石被方解石包裹;②菱铁矿被铁白云石包裹;③铁白云石在白云石表面生长;④菱铁矿充填白云石溶蚀孔等现象.(3)推断菱铁矿为成岩期产物,白云石为准同生或早成岩期产物,铁白云石属于铀成矿期产物,方解石为成矿期后产物.综上所述,钱家店铀矿床中与铀成矿密切相关的碳酸盐胶结物为铁白云石.
    超深渊生境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李栋, 赵军, 刘诚刚, 孙承君, 陈建芳, 潘建明, 杨志, 王奎, 韩正兵, 于培松
    2018, (S2): 162-178. doi: 10.3799/dqkx.2018.196
    摘要:
    海沟等超深渊环境具备独特的“V”形地质构造、水动力环境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体系,具有相比其他大洋环境更高的有机碳等生源要素的沉降通量和储碳效率,是海洋初级生产的巨大“捕获器”和有机碳的沉积汇,并作为连接深部生物圈与海洋的窗口和通道,在海洋和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超深渊带的形成、分布、生境特征、内部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潜在重要性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进行了描述,重点从“物理水文—化学沉积环境—生物活动”耦合的角度,探讨独特生境特征影响下超深渊带中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南海北部IODP U1499站位砾石层的古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任金锋, 孙鸣, 朱本铎, 韩冰, 张伙带, 吕文超
    2018, (S2): 179-191. doi: 10.3799/dqkx.2018.209
    摘要:
    南海北部IODP 367航次深海钻遇砾石层,因前期地球物理资料预测不足,导致出现多种成因猜测。利用南海北部大量高精度地震、油气钻井和IODP资料,从构造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充填动力学等角度,恢复研究区砾石层沉积时的古地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砾石层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发育于小型断陷陆相湖盆周缘,以近源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其物源主要来自湖盆周缘的东沙和礼乐中生代地层剥蚀区;砾石层的顶界面对应于T70与T60重合面,其中T70为南海北部海底渐进式扩张形成的破裂不整合面,年龄介于33.0~28.4 Ma,具有东早西晚的特征。此外,认为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位置并非目前认为的3 000 m水深附近,而应该是水深更深的一系列小型箕状断陷的南部边缘。
    华南沿岸大型河流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对南海北部沉积物的贡献
    曹立, 刘建国, 何伟, MD HafijurRahaman Khan
    2018, (S2): 192-202. doi: 10.3799/dqkx.2018.189
    摘要:
    为系统分析华南大陆沿岸河流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组成特征,及其对南海北部陆架粘土粒级沉积物的贡献,通过采集六条大型(年输沙量>0.5 Mt/year)沿岸河流沉积物样品及南海北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运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进行了粘土矿物测试.结果显示:九龙江、韩江与漠阳江高岭石与伊利石含量之和超过90%;除榕江蒙脱石含量达18%,其他河流蒙脱石含量极低;六条河流沉积物中绿泥石含量极低,仅珠江和鉴江含9%绿泥石.分析表明:(1)华南沿岸六条大型河流粘土矿物组成区别明显,可用以指示南海北部沉积物来源;(2)南海北部陆架区伊利石与绿泥石主要来自台西南河流;高岭石来自珠江、漠阳江及鉴江;蒙脱石来自榕江及珠江三角洲-大鹏湾-大亚湾等沿岸区域.
    南海中央海盆晚中新世深海火山碎屑沉积的遗迹学特征及意义
    李平原, 刘志飞
    2018, (S2): 203-213. doi: 10.3799/dqkx.2018.130
    摘要:
    火山碎屑沉积是南海深海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记录了火山活动影响下特殊的深海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为了解火山活动期和活动间歇期底栖环境的演变过程,对IODP349航次U1431站火山碎屑岩地层的生物遗迹记录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12.5~7.4 Ma,主要在晚中新世)期间遗迹化石在该套地层的粉砂岩和泥岩层中广泛发育,以ZoophycosThalassinoidesChondritesPlanolites为主要类型.晚中新世研究区所在南海深海海盆经历了多次火山活动期和火山活动间歇期的交替演变,研究站位遗迹化石组合特征与现代南海中央海盆遗迹化石种属相似,指示了火山活动间歇期深海环境特征,沉积速率在5~15 cm/ka范围水体平静,同时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适合底栖生物的生存.通过分析遗迹化石组合与地层岩性特征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遗迹化石不仅受限于底质岩性(主要发育在粉砂岩和泥岩中),还受控于沉积物的含氧量.研究推测海底火山活动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盐,促使浮游生物发育,浮游生物死亡后沉降至海底,增加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供给,但消耗大量氧气,不利于底栖生物活动;反之,在火山活动间歇期,洋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降低,溶解氧消耗减少,有利于底栖生物生存.
    基于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判别碎屑岩形成时代的方法
    宋立军, 刘池阳, 袁炳强
    2018, (S2): 214-225. doi: 10.3799/dqkx.2018.241
    摘要:
    查明碎屑沉积岩的形成时代是正确进行地层对比、合理恢复盆地原貌、准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和科学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前提.依据“沉积物埋藏深度增加,其温度相应增加”的原理,可将碎屑磷灰石热史模拟中的初始升温阶段所对应的时间,定义为碎屑岩的形成时代;利用碎屑岩内磷灰石矿物的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成果,可确定磷灰石矿物赋存的沉积岩(物)热演化史;据模拟的沉积岩(物)热史中初始埋藏增温时间便可确定该碎屑沉积岩(物)沉积的时代.前人大量碎屑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实例和六盘山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成果证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确定碎屑岩的形成时代是可行的,利用“经历埋藏温度小于封闭温度的未退火或部分退火”碎屑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来确定该碎屑岩形成时代是可信的.
    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第三系泥岩盖层封盖能力定量评价
    周雪峰, 张永庶, 严德天, 汤建荣, 吴志雄, 马子森, 周飞, 赵睿, 何杰, 于超
    2018, (S2): 226-233. doi: 10.3799/dqkx.2018.183
    摘要: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泥岩发育程度好且横向分布稳定,封气性能较强,是油气的主要区域盖层.根据钻井、测井和实测突破压力等数据,研究了柴北缘冷湖地区第三系泥岩盖层宏观发育特征及微观封闭机理;进一步选取盖层累计厚度、成岩阶段、突破压力、超压系数和脆性指数等为评价参数,对泥岩盖层封盖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冷湖地区第三系发育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和上干柴沟组等多套泥岩盖层;泥岩盖层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阶段A期至中成岩阶段B期;泥岩盖层突破压力达到1.1 MPa具有封盖工业油流的能力,达到2 MPa具有封盖工业气流的能力;总体上,下干柴沟组上段和路乐河组盖层封闭性最好,下干柴沟组下段次之,上干柴沟组相对最差.封闭性评价结果与勘探实践相匹配.
    石臼坨凸起陡坡带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对湖相混积岩储层的影响
    王清斌, 刘立, 牛成民, 杜晓峰, 冯冲, 刘晓健, 庞小军, 郝轶伟
    2018, (S2): 234-242. doi: 10.3799/dqkx.2018.138
    摘要: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陡坡带沙一段发育叠置在扇三角洲上的碎屑岩与湖相碳酸盐岩的混积岩,两者累加储层厚度超过150 m,测试产能超千方,储量规模近亿方.利用岩心、薄片、电子探针、阴极发光等手段对石臼坨凸起陡坡带湖相混积岩优质储层成因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期大气水成岩环境对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决定性影响.滩坝沉积期大气水对砾石的淋滤作用形成的粒内孔为砾石后期溶蚀作用打下了较好基础.早期暴露形成了大气水渗流带和潜流带.在渗流带表现为垂直淋滤缝,微钟乳状胶结,大量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在潜流带上部形成了较明显的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鲕粒铸模孔和生屑铸模孔并沉淀了颗粒环边胶结物.大气水淋滤作用形成的储集空间是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其发育程度也制约了后期酸性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改造.大气水环境下形成的微钟乳状胶结、环边胶结碳酸盐以及早期泥晶套的格架支撑作用保护了早期形成的孔隙.
    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多庆错2016年4月异常干涸的构造成因
    吴中海, 哈广浩, 赵根模, 何林
    2018, (S2): 243-255. doi: 10.3799/dqkx.2018.204
    摘要:
    多庆错是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端近SN向帕里地堑北部的北东向断陷湖,其湖水在尼泊尔大地震之后半年至一年时间(2015年11月-2016年4月)内发生了急剧干涸现象.总结已有的气象和遥感资料可排除气候和人为原因.通过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发现,多庆错湖泊东侧边界发育有NNE向的隐伏正断层,而在干涸的湖底则出现与之平行的密集NE向张裂缝,可能构成了湖水渗流通道.进一步综合地质构造分析和区域地震活动资料认为,这次湖泊的异常干涸很可能与2015年4月尼泊尔大地震造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邻区应变调整有关,推测是喜马拉雅山前主逆冲变形带上应力-应变状态发生显著变化并引发藏南裂谷带上地壳发生局部变形的结果.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带上处于长期闭锁状态,已经可能接近断层破裂临界状态的不丹-锡金地震空区段的应力-应变由之前的缓慢累积变状态转为快速增加过程,致使该段及其北部亚东-谷露裂谷帕里段的上地壳发生黏弹性变形,引起帕里地堑下部发生近EW向伸展扩容,导致多庆错湖水渗流入该地堑下部含水层,从而使地表湖水在短期内出现了急剧干涸现象,而随后应变松弛导致的上地壳弹性恢复可使裂隙闭合,导致湖水恢复.如果这样,多庆错湖水异常干涸事件很可能是对该区喜马拉雅山前主逆冲断裂带不丹-锡金闭锁段大地震前应力-应变进一步增强过程的响应,这指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不丹-锡金空区段现今的地壳应力-应变累积已处于敏感或临界状态,其地震危险性研究值得重视.而且在喜马拉雅主逆冲构造带进入大地震活跃阶段的背景下,不丹-锡金空区段的应力-应变增强及其对藏南裂谷带应力触发作用可能导致的大地震危险性更值得关注和警惕.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分遥感影像露天采矿场识别
    程国轩, 牛瑞卿, 张凯翔, 赵凌冉
    2018, (S2): 256-262. doi: 10.3799/dqkx.2018.987
    摘要:
    矿山环境监测常用遥感影像,研究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对高分遥感影像露天采矿场识别有利于提高监测效率.针对因训练数据量小而导致CNN对露天采矿场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了3种迁移学习方案对CNN的预训练模型进行训练与对比分析,发现冻结CNN预训练模型底层参数并微调高层参数的迁移学习方法训练效果最佳,在验证数据上的生产者精度与用户精度均超过87%.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训练的CNN能提升高分遥感影像中露天采矿场的识别效率,可作为遥感解译露天采矿场中的辅助手段.
    台风暴雨型泥石流启动机制
    王一鸣, 殷坤龙
    2018, (S2): 263-275. doi: 10.3799/dqkx.2018.312
    摘要:
    台风暴雨型泥石流指由台风暴雨直接激发的泥石流.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泥石流集聚爆发时间与最大1 h雨强出现时间几乎同步,传统的泥石流启动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在分析该类泥石流启动过程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极限平衡分析模型从斜坡稳定性角度分析泥石流形成区斜坡在短历时强降雨过程中的破坏过程,认为在台风影响前期斜坡处于地下水渗流阶段,随着降水不断入渗坡体,土体基质吸力逐渐减少,有效应力下降.起关键作用的是出现超大短历时雨强,斜坡出现显著地表径流,其切向拖拽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斜坡的下滑力,从而加速其失稳破坏.这较好地解释了上述同步启动现象.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流域支沟启动比例与泥石流启动效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