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山东蓬莱后大雪金矿金矿物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高秋斌 范永香 李志德 曹新志 徐伯骏

    高秋斌, 范永香, 李志德, 曹新志, 徐伯骏, 2001. 山东蓬莱后大雪金矿金矿物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 26(2): 139-141.
    引用本文: 高秋斌, 范永香, 李志德, 曹新志, 徐伯骏, 2001. 山东蓬莱后大雪金矿金矿物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 26(2): 139-141.
    GAO Qiubin, FAN Yongxiang, LI Zhide, CAO Xinzhi, XU Bojun, 2001. TYPOMORPHIC CHARACTERISTIC OF GOLD MINERAL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HOUDAXUE GOLD DEPOSIT, PENGLAI, SHANDONG. Earth Science, 26(2): 139-141.
    Citation: GAO Qiubin, FAN Yongxiang, LI Zhide, CAO Xinzhi, XU Bojun, 2001. TYPOMORPHIC CHARACTERISTIC OF GOLD MINERAL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HOUDAXUE GOLD DEPOSIT, PENGLAI, SHANDONG. Earth Science, 26(2): 139-141.

    山东蓬莱后大雪金矿金矿物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研究实验室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秋斌,男,副教授,1962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和金矿床地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 中图分类号: P618.51

    TYPOMORPHIC CHARACTERISTIC OF GOLD MINERAL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HOUDAXUE GOLD DEPOSIT, PENGLAI, SHANDONG

    • 摘要: 通过对后大雪金矿13件光片的系统观察统计及电子探针分析, 研究了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形态和粒度、化学成分、金的成色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并分析探讨了其在矿床成因、成矿远景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 后大雪金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胶东地盾胶北隆起带上, 沂沭断裂带东侧.区域性的五十里堡断裂在矿区西侧穿过.矿区出露地层除第四系外, 主要为太古宙胶东群变质岩系, 分布于矿区南部.大季家岩体则出露于矿区的中北部, 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金矿脉总体上沿二者的接触带展布.区内北北东向及北东向断裂发育, 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控制了十余条含金石英脉的形成及分布, 其中1~3号脉为主矿脉.矿体形态较简单, 一般呈脉状、透镜状或扁豆状, 矿体产状与控矿断裂近于一致, 倾角较陡55°~85°.近矿围岩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硅化、钾化为主, 次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其中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及硅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成矿作用可划分为4个阶段, 即(1) 黄铁矿-石英阶段; (2) 石英-黄铁矿阶段; (3) 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4) 石英-碳酸盐阶段, 其中(2), (3) 阶段为主成矿阶段.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通过对本区矿石光片的系统观察及电子探针的测试, 发现金主要以自然金(w(Au) > 80%) 和银金矿(w(Au) 50%~80%) 两种金矿物形式出现.黄铁矿是其主要载体矿物, 尚有少量赋存在石英、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毒砂中.金在载体矿物中常见的有3种赋存状态, 即包裹金、晶隙金及裂隙金.统计表明其中以晶隙金(58%) 最为常见, 次为裂隙金(30%), 包裹金最少(12%).

      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态复杂多样, 在本区有圆粒状、片状、条状、脉状或网脉状及不规则状[1].不同赋存状态的金, 其金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 包裹金是较早形成的金粒, 后被载体矿物包裹, 其边界较圆滑呈圆粒状[1], 本区未见包裹金受到溶蚀、交代的现象, 表明包裹金与载体矿物结晶时间间隔较短.晶隙金分布在载金矿物之间的晶隙中, 本区多发育在黄铁矿与石英之间, 少量分布在黄铁矿颗粒之间, 其形成时间晚于载金矿物, 形态主要取决于载金矿物的接触关系, 以长条状为主[1].裂隙金分布在载金矿物中的裂隙内, 多呈脉状或网脉状[1].

      金矿物的粒度大小悬殊, 总体介于25×10-6~5×10-3 mm2, 并且不同赋存状态的金其粒度大小总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即包裹金粒度大小以25×10-6 mm2左右的最为常见, 晶隙金粒度变大, 多数为3×10-3 mm2左右, 而裂隙金的粒度最大, 通常可达15×10-3 mm2.

      研究表明, 本区金的赋存状态与成矿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成矿第Ⅰ阶段金主要以包裹金状态产出, 载金矿物为粗粒自形或半自形的黄铁矿, 粒度较小且数量少, 因此矿化弱; 第Ⅱ成矿阶段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晶隙金及少量的裂隙金、包裹金, 分布在细粒、他形的黄铁矿和石英颗粒之间, 粒度较大且呈带状分布, 矿化强; 而第Ⅲ阶段以形成裂隙金为主, 少量的晶隙金和包裹金.裂隙金主要分布在碎裂的黄铁矿中, 粒度大但数量较第Ⅱ阶段的晶隙金有较大的减少, 故总体上矿化弱于第Ⅱ阶段.由此不难看出, 通过查明金的赋存状态及其相对比例可以大致判断矿体的矿化强度.段会升等[2]对该区的1, 2号脉各段取30块光片进行观察统计, 结果显示1号矿脉中金的赋存状态以裂隙金为主, 占统计数的62.5%;在2号脉中则以晶隙金为主, 占统计数的88%, 而与此相应的二者金平均品位分别为9.55×10-6和11.55×10-6.

      此外, 金的赋存状态在矿体的不同部位有所不同, 其基本规律表现为从矿体的上部到下部裂隙金和晶隙金减少, 而包裹金增加, 即矿体上部以裂隙金为主, 中部多为晶隙金, 下部则以包裹金占优势[3~5].因此, 通过金的赋存状态的研究可以判断矿体的部位, 进而评价矿脉的找矿前景.例如, 本区1号脉在二中段已出现较多的包裹金, 表明二中段已为矿体的下部, 而3号脉在二、三中段大量出现的是裂隙金、晶隙金、显示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

      随着赋存状态的不同, 金矿物的化学成分也存在某些规律性的变化.本次通过对13块光片金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表 1), 可以看出本区金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如下特点: (1) 金矿物的成分除金以外, 最主要的元素为Ag.银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在15.87%~34.83%之间, 较金质量分数的变化幅度大, 总体看二者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表现为随着金成色的降低, 银的质量分数相应增加, 但有个别例外, 这可能是金矿物中银的成分分布不均匀而测点又不够多造成的.金与银的质量分数比值在1.87~5.03范围内变动, 包裹金为4.51, 晶隙金除两粒自然金外在2.30~2.72范围内变动.裂隙金的金银质量分数比值变化大, 与本区总的变化范围一致.结合前述本区金的赋存状态与成矿阶段的关系, 表明随着成矿温度的降低, 银倾向于在成矿的晚期沉淀, 并在第Ⅲ成矿阶段出现较强的局部富集现象. (2) 金矿物中的微量元素主要为Fe, Mn, Te, Co, Ni, 而Zn, Sb, Se, Bi及As则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其质量分数低于检出值而不能测出.微量元素的总量(∑TE) 变化范围大, 处于0.04%~9.40%, 其中包裹金中最高为9.40%, 在晶隙金为0.14%~0.61%, 平均0.36%, 裂隙金中与银的质量分数一样具有变化范围大的特征.如果从其中除去贯通元素Fe的质量分数(除Fe外∑TE), 则包裹金中微量元素总量为3.79%, 在晶隙金中平均为0.078%, 裂隙金中在不考虑Zn具特高值的9号样品的情况下, 平均为0.067%.所以从包裹金、晶隙金到裂隙金微量元素质量分数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表  1  金矿物化学成分、成色及金银比值结果
      Table  Supplementary Tabl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fineness of gold minerals and ratios of w (Au) /w (Ag)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金矿物的成色与其成矿时的温度、形成深度有正相关性, 即金矿物的成色高反映成矿温度高、形成深度大.一般情况下, 浅成低温热液条件下形成的金矿物平均成色在650以下, 中深中温则为650~850左右, 深成高温则大于800.据此, 本区金的成色变化范围为652~834 (表 1), 金矿物是在中深中温热液条件下形成的.需要指出的是, 对同一条矿脉的不同部位或一个矿床内不同深度的矿脉而言, 金的成色主要与成矿演化的阶段及其共生矿物组合有关.

      不同赋存状态的金, 其成色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有限的测试数据显示包裹金的成色为818, 晶隙金中除两粒自然金分别为806, 807外, 其余为697~732, 平均为734 (包括两粒自然金), 裂隙金的成色最低为652, 最高834 (9号样), 平均739.如考虑到12号样品测试总量仅有97.16, 而导致其成色高并不将其计算在平均值中, 则平均值为722.因此, 从包裹金、晶隙金到裂隙金矿物的成色有逐步降低的现象.这与成矿的阶段性演化是吻合的, 与金成色的一般变化规律亦是一致的.

      必须指出, 金矿物的成色与矿化强度没有正相关关系, 本区的实际情况为成矿第Ⅰ阶段形成的金矿物成色高, 但矿石中金品位低, 矿化较弱, 而在第Ⅱ, Ⅲ阶段形成的金矿物成色虽相对较低, 但矿石品位高, 表明矿化强.由此不难看出, 金的矿化强度主要取决于载金矿物的多寡及其中金矿物的含量.

      (1) 金在本区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两种形式出现, 在载体矿物中有3种赋存状态即包裹金、晶隙金和裂隙金. (2) 从包裹金、晶隙金到裂隙金具有形态由相对简单到复杂, 粒度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 (3)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与成矿阶段有密切关系, 从Ⅰ至第Ⅲ成矿阶段金的主要赋存状态分别依次对应包裹金、晶隙金和裂隙金.在空间分布上则依次出现于矿体的下部、中部和上部.本区2号脉中矿体在二中段已是矿体的下部, 而3号脉中的矿体向下仍有延伸. (4) 从包裹金、晶隙金到裂隙金, 金矿物中银的质量分数有增加的趋势, 而微量元素总量则表现为逐步减少的特征. (5) 金的成色变化范围为652~834, 该矿床是在中深中温热液条件下形成的.总体上从包裹金、晶隙金到裂隙金, 金的成色有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

    • 表  1  金矿物化学成分、成色及金银比值结果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fineness of gold minerals and ratios of w (Au) /w (Ag)

    • [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黄金指挥部. 山东后大雪花岗岩中石英脉金矿地质[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16~32.
      [2] 段会升, 王会胜. 庄官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山东黄金, 1992, (2): 19~21.
      [3] 张振儒, 杨思学. 金的成色研究[J]. 地质与勘探, 1986, 22 (11): 36~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KT198611006.htm
      [4] 章增凤. 山东招远罗山金矿自然金的标型特征研究[J]. 黄金, 1989, 10 (1): 20~2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ZZ198901006.htm
      [5] 邵洁涟. 金矿找矿矿物学[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8.3~18.
    • 加载中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08
    • HTML全文浏览量:  114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11-30
    • 刊出日期:  2001-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