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吉林四五家子油田下白垩统泉二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黄述旺 窦齐丰

    黄述旺, 窦齐丰, 2002. 吉林四五家子油田下白垩统泉二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地球科学, 27(6): 723-728.
    引用本文: 黄述旺, 窦齐丰, 2002. 吉林四五家子油田下白垩统泉二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地球科学, 27(6): 723-728.
    HUANG Shu-wang, DOU Qi-feng, 2002. Characteristics of Diagenesis-Reservoir Facies and Pore Space Evolution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Quantou Formation at Siwujiazi Oilfield, Jilin Province. Earth Science, 27(6): 723-728.
    Citation: HUANG Shu-wang, DOU Qi-feng, 2002. Characteristics of Diagenesis-Reservoir Facies and Pore Space Evolution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Quantou Formation at Siwujiazi Oilfield, Jilin Province. Earth Science, 27(6): 723-728.

    吉林四五家子油田下白垩统泉二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黄述旺(1944-), 男, 教授, 196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主要从事测井地质和油藏描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Characteristics of Diagenesis-Reservoir Facies and Pore Space Evolution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Quantou Formation at Siwujiazi Oilfield, Jilin Province

    • 摘要: 利用四五家子油田取心井的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等资料, 研究了泉二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 并划分了成岩作用阶段.泉二段储层可划分为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 储集物性由好至差依次为, A相: 弱胶结中等压实粒间孔成岩储集相; B相: 胶结物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 C相: 杂基充填强压实微孔隙成岩储集相; D相: 早期方解石胶结成岩储集相.详细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 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泉二段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演化模式.

       

    • 四五家子油田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境内, 构造上处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杨大城子背斜带南缘, 属该背斜带的一个局部构造, 西南与茅山构造相邻, 南临梨树凹陷(图 1).

      图  1  四五家子油田构造位置
      Fig.  1.  Tectonic location of Siwujiazi oilfield

      区内下白垩统泉头组发育较全, 青山口组青一段以上至第三系全部缺失.泉头组由下至上可划分为4段, 其中泉二段Jq2埋深约400~600 m, 厚260~330 m.根据古地形、古物源、古生态和古气候研究, 本区泉二段沉积时期, 在古隆起的背景上沉积了一套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物.下部为砂泥岩互层, 中部为紫红色泥岩夹棕褐色、深灰色砂岩,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发育河道滞留沉积、点坝(边滩) 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和心滩等微相类型.

      泉二段Jq2储层岩性上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少量粗砂岩和中砂岩, 局部发育砾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次.碎屑组分中以长石为主, 体积分数为38%~45%, 平均为39%.石英为20%~33%, 平均为28%, 岩屑为23%~45%, 平均为33%.矿物成熟度指数为0.348~0.493, 成分成熟度偏低.碎屑颗粒多呈次棱角状, 磨圆度差, 分选系数0.77~2.33, 分选性中等—好, 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

      影响储集物性的因素主要有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2个方面.沉积作用决定储层原始物性, 主要包括沉积微相、物源区母岩性质、碎屑组分的矿物成分、粒级大小、分选性及杂基含量等.水动力较强、分选好、杂基含量低的沉积微相, 其物性较好, 原始粒间孔发育; 反之则差.成岩作用对储层起改造作用[1, 2], 包括杂基充填作用、压实作用、自生矿物的析出和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其中, 机械压实作用、早期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 晚期溶解作用则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 并使物性得以改善.

      杂基是指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泥质和粘土粒级的细粉砂物质.杂基质量分数较高, 最高达25%, 平均为8%.杂基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 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杂基内也可形成微孔隙.杂基充填作用主要发生于沉积期和同生成岩期.

      主要发生机械压实作用, 具体表现为: (1) 碎屑颗粒之间多为点接触, 少量为悬浮接触, 部分为线-点接触; (2) 塑性颗粒(岩屑) 保存基本完好, 仅有轻微的挤压变形; (3) 刚性岩屑(长石和石英) 大多未受挤压破碎和断裂, 未见或少见波状消光; (4) 镜下见长条状矿物(如长石) 保存完好, 片状云母仅有轻微弯曲.

      以上特征反映压实作用强度中等.其原因主要有: (1) 构造发育史.本区泉二段储层现埋藏深度为400~600 m, 在泉头组末期该区即开始抬升, 古埋深达中等埋藏深度, 而未进入深埋环境; (2) 胶结物含量影响压实作用强度.方解石早期胶结作用强的细砂岩, 由于胶结作用对压实作用所起的“缓冲”作用, 表现为弱压实; 胶结物含量低, 胶结作用弱的细砂岩, 表现为中等压实; (3) 不同岩性压实作用强度有差异.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由于粒度细、分选差、粘土杂基含量高、原始物性差、抗压强度低, 表现为中等—强压实; 细砂岩由于粒级相对较粗、分选中—好、含较多的刚性岩屑、原始物性相对较好、抗压强度相对较高, 表现为中—弱压实.

      压实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 对储层储集物性起破坏作用.

      自生矿物的析出和胶结作用可发生在沉积期、埋藏成岩期及表生成岩期各个时期.胶结作用类型有: 碳酸盐矿物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以及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作用.

      1.3.1   碳酸盐胶结作用

      以方解石为主, 少量白云石和铁方解石.依据其晶形和相互关系, 碳酸盐胶结物可分为2期: 第1期为亮晶无铁方解石, 呈自形晶, 表面干净明亮, 呈连晶式和嵌晶式胶结, 形成于早成岩B亚期.在强烈机械压实作用发生之前, 原始粒间孔尚未破坏, 直接从孔隙水的沉淀结晶出来, 晶体有充分的生长空间, 因而趋向于形成自形晶体.此类方解石胶结物对储层的物性影响较大, 方解石强烈胶结的砂岩, 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 仅见少量残留的粒间孔隙; 第2期为亮晶铁方解石和白云石, 铁方解石多呈半自形粒状充填于孔隙中, 白云石呈菱形晶体, 分布于粒间.铁方解石和白云石形成于晚成岩A亚期, 其铁、镁来源与晚成岩期粘土矿物转化和暗色矿物分解过程中析出的铁、镁有关.

      一般而言, 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储集物性起破坏作用, 但本区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本区储层中方解石的早期胶结作用对机械压实作用起缓冲作用, 使储层免受强烈压实, 而在以后构造抬升过程中, 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发生了强烈的溶解, 形成了大量的粒间方解石次生溶孔, 对储层的孔渗性起到了改善作用.

      1.3.2   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

      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较为普遍.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及伊/蒙混层. (1) 高岭石: 分布较普遍, 相对质量分数为3%~54%.单体呈假六方片状, 集合体呈蠕虫状、书页状, 充填于粒间孔中.自生高岭石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铝离子及SiO2, 富含CO2、低pH值、富有机质的孔隙水有利于高岭石的形成; (2) 伊利石: 分布较普遍, 相对质量分数较高, 为25%~79%.扫描电镜下多呈片状及丝状分布于粒间及粒表; (3) 蒙脱石: 分布较普遍, 相对质量分数仅次于伊利石和高岭石而居第三, 为5%~26%.薄片中可见蒙脱石集合体包覆于碎屑颗粒周围, 扫描电镜下多呈丝状、片状分布于粒表及粒间; (4) 绿泥石: 分布局限, 相对质量分数低, 为13%~17%.绿泥石是酸敏性矿物.

      1.3.3   石英次生加大

      石英次生加大弱, 且分布不普遍.在个别薄片中可见石英次生加大, 在扫描电镜下见石英次生加大, 形成自形晶面, 多数为Ⅰ级加大, 仅个别可达Ⅱ级加大.

      不同岩石类型胶结物含量不同, 因而其胶结作用强度也不相同.分选好、胶结物含量高的细砂岩表现为中等—强胶结; 粒间胶结物含量低的细砂岩表现为弱胶结.

      溶解作用可形成次生溶蚀孔隙, 是对储层储集物性改善的一种主要成岩作用.本区泉二段储层中所见溶解作用主要有: (1) 碎屑颗粒溶解: 主要为长石碎屑的溶解.长石边缘溶解呈港湾状, 或沿解理缝和双晶缝溶解成残骸状, 很少见到完全溶解的长石.本区长石溶解弱, 且分布不普遍, 形成的次生溶孔有限, 对储层储集空间改善的作用不大; (2) 胶结物溶解: 主要为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 形成粒间胶结物次生溶孔, 局部粒间见粒状方解石溶解残余, 为本区储层储集空间改善, 产生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岩作用.

      方解石交代作用广泛而强烈.方解石常交代长石、岩屑, 使其边缘呈港湾状、锯齿状, 进一步交代呈残骸状, 甚至完全交代呈交代假像.

      埋藏成岩过程中, 发生的各种成岩事件有早有晚, 有强有弱.通过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碎屑组分的成岩变化、自生矿物的类型、分布、形成的先后顺序及相互交代关系、各种成岩作用的特征, 总结出本区泉二段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图 2), 其特点如下: (1) 干旱、炎热、氧化环境下泉二段河流沉积相沉积物的形成; (2) 泉二段沉积后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进入浅埋藏环境; (3) 早成岩期弱压实作用; (4) 早成岩期亮晶方解石胶结作用; (5) 少量自生高岭石形成并充填粒间孔; (6) 自生蒙脱石形成; (7) 少量石英Ⅰ级加大; (8) 方解石交代长石; (9) 埋藏深度加深, 进入中等埋藏环境; (10) 晚成岩A亚期中—强压实作用; (11) 晚成岩A亚期铁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形成及交代作用; (12) 石英次生加大达Ⅱ级, 形成自形晶面; (13) 长石溶解和早期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 形成粒间胶结物溶孔和粒内溶孔; (14) 粘土矿物中蒙脱石转化, 从早成岩期的伊/蒙无序混层向晚成岩期的部分有序混层转化.

      图  2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Fig.  2.  Diagenetic sequences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根据岩石结构、孔隙类型、自生矿物分布、形成顺序、粘土矿物类型及转化, 将本区泉二段储层划分为早成岩B亚期和晚成岩A亚期(图 3).

      图  3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Fig.  3.  Diagenetic stages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1) 早成岩B亚期: 为河流相沉积物由未固结到石化成岩的阶段, 埋深较浅, 最高古地温约为70~85 ℃, 有机质半成熟, 压实作用弱, 碎屑颗粒之间以点接触为主, 岩石半固结—固结.自生高岭石充填粒间, 大量方解石胶结物充填孔隙, 并交代长石碎屑.少量石英Ⅰ级加大, 扫描电镜下见石英形成自形晶面.富含蒙脱石, 并开始明显向伊利石转化, 混层中蒙脱石层占80%~85%, 为无序混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少量次生溶孔.

      (2) 晚成岩A亚期: 随着埋深增大, 进入中等埋藏环境, 压实作用增强, 为中强压实.最高古地温为85~90 ℃, 有机质成熟, 并产生有机酸.碎屑颗粒之间以点—线接触为主, 部分线接触, 岩石已固结成岩, 石英以I级加大为主, 少量见Ⅱ级加大, 扫描电镜下见石英被自形晶面包围及自形的石英晶体.少量铁方解石和白云石分布于粒间.扫描电镜下可见粒间和粒表的自生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矿物.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 并脱出层间水, I/S混层为部分有序混层.含有机酸的孔隙水对早成岩期形成的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形成了粒间胶结物溶孔, 长石也发生部分溶解, 形成粒内溶孔.孔隙类型为粒间孔、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的混合孔隙类型.

      依据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 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粒间孔隙、粒间胶结物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孔隙. (1) 粒间孔: 碎屑沉积物形成时颗粒之间的孔隙.在成岩过程中, 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影响, 岩石的原生粒间孔隙不断减小.此类孔隙是泉二段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2) 粒间溶孔: 颗粒边缘、粒间胶结物及杂基发生溶解形成的孔隙.本区储层中见方解石胶结物发生溶解, 形成大量粒间方解石溶解孔隙.也见到部分颗粒边缘发生溶解; (3) 粒内溶孔: 仅见部分长石发生溶解, 形成少量粒内溶孔; (4) 晶间孔: 方解石胶结物晶体形成少量晶间孔以及石英次生加大后自形晶面之间的晶间孔; (5) 微孔: 粘土矿物晶体之间的微小孔隙.主要为高岭石晶间微孔及粘土杂基内微孔.

      本区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 次为粒间溶孔, 少量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孔.

      成岩储集相是影响储层性质的某种或几种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 它反映沉积岩的目前面貌, 这一面貌是其成岩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成岩变化的结果[3].通过对各项资料的分析, 综合考虑沉积微相类型、岩石类型、粒度和分选性、砂岩中碎屑组分(石英、长石和岩屑) 特征及含量、杂基含量、胶结物类型及含量、储集空间类型、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的强弱等因素, 将本区泉二段储层分为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表 1).

      表  1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各类成岩储集相特征
      Table  Supplementary 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diagenesis-reservoir facies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弱胶结中等压实粒间孔成岩储集相(A相).岩性为以细砂岩为主, 少量粗粉砂岩, 分选性中等—好, 颗粒之间以点接触为主, 部分点—线接触, 接触式胶结, 粒间胶结物含量低, 一般不超过5%, 类型为自生粘土矿物、铁方解石、白云石及少量石英次生加大胶结.胶结作用弱, 压实作用中等.原始物性较好, 粒间孔在成岩过程中未受胶结作用破坏, 虽然压实作用破坏了部分原生粒间孔, 但仍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少量长石晶内溶孔.具Ⅰ类孔隙结构, 其储集性能好, 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高, 孔隙度可达29.3%~29.7%, 渗透率571.63×10-3~996.19×10-3 μm2, 属高孔高渗中喉型储层.最大连通喉道半径(Rd) 为13.87~14.42 μm, 孔喉中值半径(R50) 为5.52 μm, 孔喉均值(Dm) 为8.3 μm.孔隙非均质性弱, 孔喉分选好, 分选系数(Sp) 为3.6~3.9.孔隙连通程度高, 峰度(Kp) 为1.9~2.1, 偏度(Skp) 为0.68~0.80.排驱压力小, 为0.05 MPa; 最大汞饱和度为84.99%~89.23%.此类成岩储相主要分布于分选好的点坝微相细砂岩中, 为最有利的储层.

      (2) 胶结物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岩性以细砂岩为主, 少量粗粉砂岩, 分选性中等—好, 颗粒之间以点接触为主, 接触式胶结, 粒间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胶结物溶解残余及少量自生粘土矿物.溶解作用强烈, 孔隙以方解石胶结物溶解孔隙为主.具Ⅱ类孔隙结构, 其储集性能较好, 孔隙度较Ⅰ类略低, 为27.6%~28.6%, 但渗透率比Ⅰ类降低许多, 为181.48×10-3~234.01×10-3 μm2, 属高孔中渗细喉型储层.最大连通喉道半径(Rd) 为10.2 μm, 孔喉中值半径(R50) 为0.47~1.66 μm, 孔喉均值(Dm) 为9.31~10.15 μm.孔隙非均质性较弱, 孔喉分选较好, 分选系数(Sp) 为3.95.孔隙连通程度较高, 峰度(Kp) 为1.45~1.55, 偏度(Skp) 为0.03~0.38.排驱压力小, 为0.07 MPa; 最大汞饱和度为71.76%~78.84%.此类成岩储集相是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在晚成岩期溶解而形成的, 为有利的储层.

      (3) 杂基充填强压实微孔隙成岩储集相(C相).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 部分杂基含量高的细砂岩.岩石分选性差, 粘土杂基含量高, 一般为15%~25%, 胶结物含量低.主要成岩作用为杂基充填作用及压实作用.由于粒度细、粘土杂基含量高, 因而压实作用较强, 孔隙不发育, 以粘土杂基内微孔为主, 仅有少量粒间孔及溶孔.具Ⅲ类孔隙结构, 其储集性能较差, 孔隙度中等, 为10.1%~21.1%, 但渗透率极低, 为0.06×10-3~0.25×10-3 μm2, 为中孔特低渗微喉型储层.最大连通喉道半径(Rd) 为0.75~1.44 μm, 孔喉中值半径(R50) 为0.06~0.14 μm, 孔喉均值(Rm) 为11.91~12.34 μm.孔隙非均质性较强, 分选系数(Sp) 为2.46~2.67.孔隙连通程度低, 峰度(Kp) 为3.87~4.26, 偏度(Skp) 为-0.99~2.46.排驱压力较大, 为0.51~0.97 MPa; 最大汞饱和度70.15%~78.66%.此类成岩储集相主要发育于河漫滩、决口扇和天然堤微相的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 在边滩微相细砂岩中也有少量分布.

      (4) 早期方解石胶结成岩储集相(D相).岩性为细砂岩和粗粉砂岩, 分选性中等—好, 颗粒之间点接触, 胶结物含量高, 为15%~25%, 呈孔隙式胶结, 类型为无铁方解石.成岩作用主要为早成岩B亚期方解石胶结作用, 胶结作用强而压实作用弱.原始物性较好, 但由于早期方解石的强烈胶结作用, 而使原生粒间孔被方解石充填破坏, 而后期方解石胶结物仅受轻微溶解, 因而孔隙发育差, 少量胶结后残留的粒间孔及少量方解石晶间孔及溶孔.具Ⅳ类孔隙结构, 其储集性能极差, 孔隙度低, 为11.6%~12.7%, 渗透率极低, 为0.05×10-3~0.07×10-3 μm2, 为低孔特低渗微喉型储层.孔喉半径极小, 最大连通喉道半径(Rd) 为0.49~1.41 μm, 孔喉中值半径(R50) 为0.02~0.09 μm, 孔喉均值(Rm) 为12.95~13.08 μm.孔隙非均质性强, 分选系数(Sp) 为2.32~2.54.孔隙连通程度极低, 峰度(Kp) 为7.41~1.55, 偏度(Skp) 为-1.56~-1.62.排驱压力大, 为0.52 MPa, 最大达1.5 MPa; 最大汞饱和度为60.24%~68.14%.此类成岩储集相主要出现于边滩微相的细砂岩中, 在天然堤微相及决口扇微相的细砂岩中也有分布.

      在以上成岩储集相中, 以弱胶结中等压实粒间孔隙成岩储集相储集性能最好, 其次为胶结物溶解次生孔成岩储集相, 杂基充填强压实微孔隙成岩储集相储集性能较差, 早期方解石胶结成岩储集相储集性能极差.

      本区泉二段储层的储集空间是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综合产物, 沉积作用决定沉积物的原始物性的好坏, 成岩作用则对物性起进一步的改造作用.通过以上对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成岩作用阶段、成岩储集相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的研究, 总结出本区泉二段储层的储集空间演化模式(图 4). (1) 使本区储层储集空间减少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 (2) 使本区储层储集空间增加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溶解作用; (3) 储层经历了浅埋藏环境的弱压实和中等埋藏的中、强压实作用, 原生粒间孔急剧减少; (4) 早成岩B亚期的早期方解石及自生高岭石、蒙脱石、伊/蒙混层充填粒间孔, 使粒间孔减少.此时溶解作用弱, 仅形成少量次生溶孔.另外, 粘土矿物晶体之间可形成少量晶间微孔.因而此期形成了以粒间孔为主, 少量次生溶孔和微孔的储集空间组合; (5) 晚成岩A亚期, 溶解作用使储集空间得以改善, 主要有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形成粒间胶结物溶孔; 长石碎屑的溶解形成粒内溶孔.此外, 石英次生加大形成的自形晶面之间可形成晶间孔; 自生粘土矿物晶体之间形成晶间微孔.此期形成了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孔的储集空间组合.

      图  4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储集空间演化模式
      Fig.  4.  Pore space evolution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 图  1  四五家子油田构造位置

      Fig.  1.  Tectonic location of Siwujiazi oilfield

      图  2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Fig.  2.  Diagenetic sequences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图  3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Fig.  3.  Diagenetic stages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图  4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储集空间演化模式

      Fig.  4.  Pore space evolution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表  1  四五家子油田泉二段储层各类成岩储集相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diagenesis-reservoir facies of Jq2 at Siwujiazi oilfield

    • [1] 郑浚茂, 庞明. 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ZHENG JM, PANGM. Diagenesis study of clastic rock[M]. Wuh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1989.
      [2] 张守鹏, 蔡进功, 魏魁生. 胜利油气区粒屑碳酸盐岩形成机制与储油气性[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0, 25(2): 147-1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KX200002008.htm

      ZHANG S P, CAI J G, WEI K S. Sedimentary mechanism and reservoir implication of grained carbonate in Shengli oilfield[J].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0, 25(2): 147-1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KX200002008.htm
      [3] 彭仕宓, 黄述旺. 油藏开发地质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PENG S M, HUANG S W. Reservoir development geology[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98.
    • 加载中
    图(4)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65
    • HTML全文浏览量:  98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2-08-12
    • 刊出日期:  2002-1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