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46卷  第4期

    目次
    目录
    2021, 46(4).
    摘要:
    南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地貌演化研究进展专辑
    南岭构造带基础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背景
    徐先兵, 梁承华, 陈家驹, 徐亚东
    2021, 46(4): 1133-1150. doi: 10.3799/dqkx.2020.151
    摘要:
    南岭构造带横跨扬子地块、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是中国钨锡铅锌铀等有色金属和铌钽锂铯与稀土等关键金属成矿带.通过综述近十五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南岭构造带基础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背景.扬子与华夏地块沿永州-桂林-柳州一线于新元古代拼合,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需对龙胜蛇绿混杂岩和鹰扬关混杂岩进行深入研究.新元古代至中生代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揭示2.0~1.2 Ga为南岭构造带的主要地壳增生期.相似的花岗岩特征和构造线方向指示广西期和印支期造山机制均为陆内造山作用,是华南大陆南侧不同板块之间...
    湘西-黔东地区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成矿模式
    李堃, 刘飞, 赵武强, 赵少瑞, 汤朝阳, 段其发, 曹亮
    2021, 46(4): 1151-1172. doi: 10.3799/dqkx.2020.314
    摘要: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在该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铅锌矿床及矿点200余处.为了解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系统总结了区内主要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成矿机制进行探讨,建立成矿模式.区内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中,分布明显受断裂及褶皱构造控制,矿体主要为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物组成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方解石及少量萤石、重晶石和沥青,并伴随着广泛的以方解石化为主的热液蚀变.闪锌矿与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20~200...
    西大别南缘印支期吕王-高桥-永佳河构造混杂岩带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徐扬, 杨振宁, 邓新, 王令占, 刘浩, 金鑫镖, 张维峰, 魏运许, 彭练红, 黄海永
    2021, 46(4): 1173-1198. doi: 10.3799/dqkx.2020.311
    摘要:
    在西大别造山带的区调工作中,新识别出一系列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的岩石-构造单元,它们沿着吕王-高桥-永佳河一线展布,并构成一条NNW-SEE向展布的构造混杂岩带.该混杂岩带主要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硅泥质岩、石英质岩、大理岩、含碳陆源碎屑岩、双峰式火山岩以及卷入其中的榴辉岩等多种变质岩块(片)共同组成,并赋存于一套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的泥质片岩之中.混杂岩带内各岩块(片)的原岩年龄跨度较大(>4亿年),分别集中在1 200~1 100 Ma和800~700 Ma之间.锆石记录的变质年龄和云母...
    粤西北印支期太保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李响, 王令占, 涂兵, 田洋, 谢国刚, 张楗钰, 张宗言
    2021, 46(4): 1199-1216. doi: 10.3799/dqkx.2020.193
    摘要:
    华南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还存在不同的争议.以广东西北部连山地区晚三叠世含暗色微粒包体(MMEs)的太保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研究.4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19.8±1.8 Ma、220.5±1.0 Ma、221.5±1.7 Ma和220.2±1.1 Ma,为印支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寄主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低硅、高碱,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79~1.16.包体SiO2...
    扬子陆块三峡地区莲沱组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徐琼, 江拓, 侯林春, 赵小明, 童喜润, 散飞雪, 邱啸飞
    2021, 46(4): 1217-1230. doi: 10.3799/dqkx.2020.168
    摘要:
    对扬子陆块三峡地区黄牛岩剖面莲沱组顶部砂岩中的120颗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黄牛岩剖面莲沱组中碎屑锆石的年龄谱具有~880~800 Ma、~2 000 Ma、~2 500 Ma及~2 700 Ma的峰值,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724±8 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莲沱组顶部凝灰岩开展的年代学工作,将莲沱组顶部砂岩沉积时代限定为724~714 Ma.莲沱组砂岩沉积时间与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接近,反映了其源区地壳物质的快速再循环.碎屑锆石Hf同位素两...
    南岭金鸡岭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李剑锋, 付建明, 马昌前, 卢友月, 程顺波, 马丽艳, 秦拯纬, 盛海琴
    2021, 46(4): 1231-1247. doi: 10.3799/dqkx.2020.170
    摘要:
    对南岭九嶷山地区金鸡岭岩体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主体粗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和补体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56.40±0.66 Ma、153.00±2.20 Ma;结合已有资料将二者的形成时代约束在(156.40±0.66)~(159.00±0.45)Ma与(146.00±0.86)~(153.0±2.2)Ma之间;确定其成岩年代同为燕山早期,也明确了两者的形成顺序.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金鸡岭岩体整体具有富硅、碱,贫钙、镁,准铝-过铝质(A/KNC=0...
    湖南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LA-ICP-MS原位分析对成矿流体演化的制约
    周云, 黄惠兰, 于玉帅, 李芳, 谭靖
    2021, 46(4): 1248-1268. doi: 10.3799/dqkx.2020.364
    摘要:
    为了解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和成矿元素迁移机制,深入揭示成矿机制,指导该地区的下一步找矿勘探工作,对黑钨矿、锡石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红外显微测温及LA-ICP-MS原位分析.显示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绿柱石、黑钨矿中发育流体-熔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最高可达760℃.早成矿阶段流体均一温度为360~500℃,盐度主要为28.4%~41.5% NaCleqv,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80~450℃,盐度主要为3.0%~20.0% NaCleqv.,晚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120...
    湘中坳陷泥盆系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刘安, 陈林, 陈孝红, 田巍, 李海, 郄文昆, 周鹏
    2021, 46(4): 1269-1281. doi: 10.3799/dqkx.2020.362
    摘要:
    基于系统碳氧同位素和有机碳测试,在充分论证样品测试数据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湘中坳陷地区泥盆系碳氧同位素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地层对比、古海洋环境发育特征及其对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湘中地区泥盆系δ13C受后期蚀变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区内泥盆系δ13C表现出自下而上逐渐变轻,并在欧家冲组底部发生显著的负偏、之后向上逐渐增大的发育趋势.以上曲线与全球泥盆系碳氧同位素曲线相似,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区内泥盆系δ13C曲线形态及偏移程度与四川龙门山剖面、独山其林寨剖面、广西拉利剖面及欧美地...
    湘中坳陷邵阳凹陷佘田桥组泥岩岩相及其成因演化
    陈林, 张保民, 陈孝红, 蒋恕, 张国涛, 李海, 陈平, 林卫兵
    2021, 46(4): 1282-1294. doi: 10.3799/dqkx.2020.253
    摘要:
    泥盆系佘田桥组泥岩是南方页岩气勘探重点层位之一.为揭示湘中坳陷邵阳凹陷佘田桥组泥岩岩相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基于系统岩心描述、矿物组分和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对邵阳凹陷佘田桥组泥岩岩相类型、沉积环境特征及其对岩相发育的控制进行了研究,探讨沉积环境演化对岩相类型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佘田桥组泥岩依据矿物组分含量主要识别出硅质泥岩、混合质泥岩、硅质岩、钙质泥岩4种岩相类型,进一步垂向上可划分为5个岩相组合段.岩相组合段Ⅰ和Ⅲ相对富硅质,而组合段Ⅱ、Ⅳ和Ⅴ钙质含量相对较高.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佘田桥组泥...
    云开地块晚二叠世富Fe-Ti-P超镁铁质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周岱, 柯贤忠, 王祥东, 王磊, 王晶
    2021, 46(4): 1295-1310. doi: 10.3799/dqkx.2020.275
    摘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复杂的构造格局,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方法,对粤西云开地区新发现的3处晚二叠世超镁铁质侵入岩进行了研究.这些岩石位于云开地块东缘的阳春三甲和地块中部的高州大井、东岸等地,呈小岩株、岩脉产出于云开岩群的片岩、变粒岩中.它们的主要岩性为辉石岩、角闪石岩、角闪岩和斜长角闪岩,锆石SHRIMP和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岩石形成时代为253~259 Ma.超镁铁质侵入岩富(含钛)磁铁矿、榍石和磷灰石,显示出显著富集Fe-Ti-P的地球化学特...
    扬子陆块北缘西大别地区新元古界定远组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朱江, 邱啸飞, 周豹, 张海军, 吴越, 邓新
    2021, 46(4): 1311-1327. doi: 10.3799/dqkx.2020.229
    摘要:
    西大别地区定远组双峰式火山建造主要由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玄武岩组成,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保留了良好的新元古代火山岩构造,成为理解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极佳研究对象.为深化理解其成因和动力学背景,对该火山岩系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流纹岩具较高的SiO2(70.06%~75.46%)、总碱(7.13%~7.89%)和Al2O3(12.96%~14.84%)含量,属于过铝质(A/CNK=1.05~1.27)、钙碱性系列,具S型花岗岩的亲缘...
    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沉积物源及构造背景:以岳阳地区黄浒洞组为例
    田洋, 金巍, 王晶, 柯贤忠, 龙文国
    2021, 46(4): 1328-1348. doi: 10.3799/dqkx.2020.101
    摘要:
    为揭示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沉积物源与构造背景,选取湖南东北部岳阳地区黄浒洞组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研究工作.结果显示,黄浒洞组杂砂岩杂基含量高(常>25%),碎屑颗粒贫石英(25%~40%),富含长石(15%~25%)与岩屑(15%~30%),分选差,磨圆差-中等.全岩SiO2含量(63.39%~72.88%,平均70.14%)中等,(Fe2O3T+MgO)*(6.04%~8.29%,平均6.81%)与TiO2*(0.67%~0.92%,平均0.74%)含量...
    基于Sentinel-1和DEM数据的南岭高植被覆盖区地形线性特征提取方法
    鲁泽恩, 田玉刚, 柳庆威, 王晶, 朱宁, 徐亚东
    2021, 46(4): 1349-1358. doi: 10.3799/dqkx.2020.351
    摘要:
    在南岭高海拔山脉、植被茂密等地区开展地质调查难度大,人员和物资难以进入,因此需提前根据该区域的地形线性特征合理设计野外调查路线;此外地形线性特征可为区域构造运动信息的认知提供辅助知识.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成为地质研究和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高植被覆盖区,常见的光学影像难以穿透植被,而微波雷达遥感则因为较好的植被穿透性,使得其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卫星Sentinel-1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的地形线性特...
    扬子北缘京山-钟祥地区下奥陶统地层序列及其区域对比
    刘浩, 邓新, 金鑫镖, 曾庆銮, 徐大良, 张维峰, 彭练红
    2021, 46(4): 1359-1373. doi: 10.3799/dqkx.2020.146
    摘要:
    湖北京山-钟祥一带的下奥陶统特征与毗邻的峡东及随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开展了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对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扬子北缘早奥陶世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通过详细的剖面测制和地层对比研究,将钟祥-京山地区下奥陶统自下而上分为娄山关组、温峡口组(新建)、钟祥组(新建)和大湾组.新建的温峡口组以竹叶状灰岩、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属于台地边缘浅滩-浅水陆棚相沉积.根据温峡口组中所产的腹足、腕足和头足类化石,认为其沉积时代为特马豆克期中-晚期至弗洛期早期.钟祥组为灰色-灰黑色笔石页岩夹薄层粉砂岩...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新进展及其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唐旭, 李金华
    2021, 46(4): 1374-1415. doi: 10.3799/dqkx.2020.387
    摘要(2007) HTML全文 (2185) PDF 2840KB(204) [施引文献] (42)
    摘要:
    近年来,各种微束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纳米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透射电子显微镜(简称透射电镜)因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和综合分析能力强等优点,在地球与行星物质的微纳尺度到原子水平的形貌、晶体结构、矿物相鉴定、化学成分、原子成像和微磁结构等研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简要回顾透射电镜的发展历程、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过去几年的工作内容,重点介绍了透射电镜的基本功能、样品制备方法及其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范例.通过与其他微束...
    共和盆地壳内部分熔融层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与干热岩资源区域性热源分析
    张森琦, 李旭峰, 宋健, 文冬光, 李志伟, 黎敦朋, 程正璞, 付雷, 张林友, 冯庆达, 杨涛, 牛兆轩
    2021, 46(4): 1416-1436. doi: 10.3799/dqkx.2020.094
    摘要:
    新生代以来,共和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无火山、岩浆活动,印支期隐伏花岗岩体岩浆余热与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等难以构成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的主要热源,而共和盆地又为一高温地热异常盆地.目前已基本探明了共和县恰卜恰与贵德县热水泉干热岩体2处,圈定出干热岩勘查目标靶区16处.区域重力和区域航磁调查、区域天然地震成像、盆地尺度天然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勘查,以及超高分辨率重力异常、电阻率与Rayleigh波群相速度线性反演结果均表明共和盆地下伏发育有壳内部分熔融层,进而构成地处板内环境、高热流区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的...
    陡倾坡外弱面控制的斜坡滑移-剪损变形破坏模式
    周洪福, 符文熹, 叶飞, 陈正峰
    2021, 46(4): 1437-1446. doi: 10.3799/dqkx.2020.097
    摘要:
    斜坡变形破坏和稳定性分析是各类工程建设中高度关注的问题.采用实例调查、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技术方法,以雅砻江某水电工程坝址区右岸顺层岩质斜坡为例,研究总结了斜坡发育滑移-剪损变形破坏的成因机理、发育特征以及与弱面倾角和发育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滑移-剪损变形破坏通常发育在力学性能相对较差的薄层、互层状结构的顺层岩质斜坡或斜坡强-弱风化带内.斜坡发育滑移-剪损变形破坏与陡倾坡外弱面的倾角和发育位置密切相关.倾角在45°~65°之间或距斜坡表部水平距离小于80 m的弱面对斜坡发育滑移-剪损变形破坏的...
    大兴安岭早白垩世伸展作用: 内蒙古乌拉盖球状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定年的限制
    汪岩, 钱程, 庞雪娇, 马永非, 张立东, 杨雅军, 钟辉
    2021, 46(4): 1447-1466. doi: 10.3799/dqkx.2020.165
    摘要: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南部乌拉盖地区新发现的球状岩石除因其漂亮的构造被人们关注外,其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对于探讨东北地区大兴安岭演化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内蒙古乌拉盖球状岩及其主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源区性质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乌拉盖球状岩及其主岩具有富硅(SiO2=75.35%~76.21%)、富碱(K2O+Na2O=7.30%~7.45%)和低铝(Al2O3=9.82%~11.30%)、镁值(Mg#=4.52~14....
    北京西山白垩纪-古近纪多期次构造叠加作用:以周口店黄院奥陶系变形为例
    刘先益, 梁晓, 干微, 王根厚, 徐德兵, 魏玉帅, 张宏远, 李加斌, 黄祖根
    2021, 46(4): 1467-1480. doi: 10.3799/dqkx.2020.269
    摘要:
    北京西山中新生代多期次变形强烈,是探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构造解析及EBSD组构分析表明,黄院奥陶系发育4个期次变形,第2期NE-SW向挤压变形为主体构造样式.第1期为顶面指向SEE的简单剪切,透入性面理S1已基本置换层理S0,伴生110°~120°缓倾拉伸线理;自北向南,第2期变形可划分为纵弯褶皱亚带和逆冲剪切亚带,褶皱倒伏趋势和剪切条带显示上盘向SW逆冲;第3期为沿面理S2发生的NNW向正断层式滑脱,第4期为近N-S向陡倾正断层系.依据卷入变形的闪长岩脉最年轻锆石U-Pb年龄峰值(~...
    不同铁、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对Fe(Ⅱ)化学氧化的响应
    赵淑凤, 刘慧, 赵磊, 陈荣, 马杰, 刘珊
    2021, 46(4): 1481-1489. doi: 10.3799/dqkx.2020.131
    摘要:
    在地下水位波动带、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等氧化还原变化区域,O2会与Fe(II)发生反应产生活性氧,如·OH、·O2-、H2O2等.这些活性氧具有生物毒性,可能对微生物的存活产生影响,而不同的功能微生物对Fe(II)化学氧化产生活性氧的响应可能不同.为了验证这一科学假设,选取了一种Fe(II)氧化菌Pseudogulbenkiania sp.strain 2002(strain 2002)和两种氨氧化细菌Rhodococcus sp.(A1)和Arthrobacter oxydansA2)作为模...
    冲积和湖积成因土壤Cd的吸附特征: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
    段燕, 汪丙国, 王慧敏, 焦团理, 秦一雄, 次仁卓玛
    2021, 46(4): 1490-1504. doi: 10.3799/dqkx.2020.089
    摘要:
    为揭示冲积与湖积成因土壤镉的吸附特征,以安徽省当涂县冲积成因的江心洲和冲积、湖积成因的大陇乡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镉的等温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冲积土壤镉的吸附量(S)、等温吸附常数(K)和固液分配系数(Kd)均较湖积土壤明显偏大,显示冲积土壤对镉的吸附能力较湖积土壤强;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冲积土壤的最大吸附量、平衡吸附量均较湖积土壤大,吸附速率也明显偏大,尤其在吸附实验早期更为显著;等温吸附常数K和平衡吸附速率Vb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表明,土壤pH是造成研究区土...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设计
    杨强根, 王晓蕊, 马维峰, 罗欣
    2021, 46(4): 1505-1517. doi: 10.3799/dqkx.2020.128
    摘要:
    如何构建一个性能可动态扩展、数据和信息可以共享、具有动态服务扩展能力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引入领域模型将系统拆分为许多业务功能单一的、以独立的进程运行在OpenShift容器云平台的容器中的微服务,设计并构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OpenShift为快速部署微服务,动态扩展系统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其负载分区策略很好地为大流量、高并发的重点业务提供了流量隔离和保障.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构建基于混合云的大型综合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旋转地震学的研究进展
    孙丽霞, 王赟, 杨军, 张毅博, 王士成
    2021, 46(4): 1518-1536. doi: 10.3799/dqkx.2020.113
    摘要:
    系统调研了地震波旋转运动的理论研究、仪器研制、实际观测和应用,总结了地震波旋转运动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旋转分量的定义及间接地通过平动分量求取旋转分量的方法,以及从不同应用角度对旋转分量展开的研究;其次介绍了旋转地震仪的分类及其原理,对比了不同类型旋转地震仪的优缺点及其目前可以达到的技术参数指标;最后讨论了旋转分量观测及其在天然地震以及勘探地震中的应用,包括建筑工程领域的尝试.调研发现国内外旋转运动的研究差距较大,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中,不同震源与介质类型所产生的各种地震波在旋转分量上的特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