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王永标 徐海军

    王永标, 徐海军, 2001.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地球科学, 26(3): 241-246.
    引用本文: 王永标, 徐海军, 2001.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地球科学, 26(3): 241-246.
    WANG Yongbiao, XU Haijun, 2001. RELATIONS BETWEEN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CYCLES AND TECTONIC UPLIFT AROUND SICHUAN BASIN FROM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Earth Science, 26(3): 241-246.
    Citation: WANG Yongbiao, XU Haijun, 2001. RELATIONS BETWEEN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CYCLES AND TECTONIC UPLIFT AROUND SICHUAN BASIN FROM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Earth Science, 26(3): 241-246.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项目 00012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永标(1965), 男, 副教授, 199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中图分类号: P53

    RELATIONS BETWEEN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CYCLES AND TECTONIC UPLIFT AROUND SICHUAN BASIN FROM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 摘要: 为弄清四川盆地在侏罗至白垩纪的演化及古气候特征, 对该时期的沉积相及生物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证明, 侏罗纪至白垩纪四川盆地周边山系的构造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早、中侏罗世为第一个旋回, 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为第二个旋回.每个旋回的早期多以湖相泥页岩、砂岩夹介壳灰岩的广泛发育为特征, 沉积物颗粒细、厚度较小, 反映出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晚期则以大套杂色的河流相砂泥岩、巨厚的河流相及洪冲积相砂泥岩、砂砾岩及砾岩的出现为特征, 且厚度巨大, 反映出盆地周边山系强烈的构造隆升.从沉积物及生物特征上分析, 第一个旋回期间, 四川盆地处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之下, 而从第二个旋回开始, 总体则以潮湿、炎热的气候为特征

       

    • 图  1  早侏罗世自流井组介屑灰岩厚度等值线[4]

      图  2  理县老君沟花岗岩体隆升速率[9]

      Fig.  2.  Uplift rate of Laojungou granite in Lixi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图  3  川北侏罗纪、白垩纪沉降速率[8] (下白垩统为残留厚度计算值)

      Fig.  3.  Subsidence rate in North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 [1] 杜远生. 陕甘川邻接区古海洋盆地格局、构造演化及控矿作用[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9, 24 (增刊): 1-5.
      [2]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四川省岩石地层[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2-212.
      [3]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1. 159-260.
      [4] 殷建棠, 陈昭国, 何志国. 震旦纪—老第三纪沉积相概述[A]. 见: 郭正吾, 邓康龄, 韩永辉, 等编.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77-79.
      [5] 潘忠习, 江新胜, 傅清平.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磁组构特征及古风向意义[J]. 岩相古地理, 1999, 19(1): 12 -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XGD901.001.htm
      [6] 江新胜, 潘忠习, 傅清平.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意义[J]. 岩相古地理, 1999, 19(1): 1-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XGD901.000.htm
      [7] 李玉文, 陈乐尧, 江新胜.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相及其意义[J]. 岩相古地理, 1988, 6: 1-44.
      [8] 张超, 马娉琦. 地理气候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9. 73-107.
      [9] 邓康龄. 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A]. 见: 郭正吾, 邓康龄, 韩永辉, 等编.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14-124.
    • 加载中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40
    • HTML全文浏览量:  97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12-13
    • 刊出日期:  2001-05-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